根据我团王本秀老首长对工程兵前期建制编整简略回忆,以及在晚年中的业余片段文字搜集整理,还另配🈶途片,请看如下欣赏:
我们军委工程兵,是大军区,军兵种级。
是8 0年第一次部队整编、工程兵撤减。8 2年部队整编后,降为工程兵部,属于军委兵种部。第二次归为总参直属了。步步降级缩编,最终撤消了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整建制转归铁通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兵第5 1师,(番号8 3 1 3),1 1 5团(番号8 3 2 5、后来改为8 8 7 0 9)。司令部下属:管理股、军务股、警卫连(十四连)、重机连、安装连,机关食堂、军人服务部、干部家属招待所、战士家属招待所,警通排(警卫班、公务班、测绘班、总机班、架线班、通讯班、炊事班)。政治处,下属组织股、宣传股(宣传队、电影队)、保卫股。后勤处,下属军需股,机运股,物资仑库、军械仓库。运输连,加修连,卫生队。团下设4个营,每一个营下设4个施工连,1个机械连。营部编制有通讯班,测绘班,炊事班,卫生所。我们师是加重编制,四四制,另加机械连。
下边这是一次聚会时的情景请往下看:
亲爱的战友们!军嫂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年,在这炎似火的盛夏,我们满怀豪情迎来了我军97周岁纪念日。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光辉而神圣的共同生日。我代表战友会筹备组全体工作人员,祝大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军旗飘飘,军歌嘹亮,军魂永驻。回忆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一九二七年,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长空,犹如惊雷,唤醒了中华大地,唤醒了全国劳苦大众,从此,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无喂的勇气,顽强的意志,走过了血与火的征程。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和人民的安宁;抡险救灾的第一线,用钢铁般的肌梁和温暖,拯救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一九六八年入伍,到军委工程兵(特种兵),担负着国家机关的防空设施,中央和军委机关及领导的,隐备住所,指挥系统的隐备工程。虽然不是战争年代,但是他胜似打仗。我们艰苦奋斗,奉献青春。使我们记忆犹新,永远也不会忘记。退伍、转业告别军旅生涯,做到退伍不褪色,军魂永驻。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用勤劳的双手,战胜生活风波,书写人间大爱,建设美好家园。我们都爱那绿色的军衣,鲜红的领章两边挂,红色的帽徽闪闪发光。受到人们的崇敬与爱戴。当年的美女,也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上,各条战线的精英,经红娘牵线搭桥,终成眷属,成为了军嫂。军嫂们是个特殊的群体,必须付出趋常规的努力,旣做好本职工作,又承担家庭重任,默默奉献,做军人的坚强后盾。为此,特向你们说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一路风雨一路歌,人生如同爬山坡,回头展望走过的路,付出要比收获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一年年在变老,青春年华悄悄走,只有皱文与白头。人到老年恰似伙,静品岁月细水流。半生浮沉辗转走,只言精彩不言愁。笑对人生干万事,共度夕阴一生荣。总而言之,千语万言汇成一句话,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你们的战友:王本秀
2024年8月1日于河南息县
又是对军魂的感言请继续欣赏:
梦忆军魂
六八应征出从戎,
军委特种工程兵。
新村训练三月整,
关心倍致宋冬林。
西峰分至十二连,
军车送我到天津。
心灰意乱农场扎,
战友泥腿锣鼓迎。
两人抬秧田埂走,
诚心关爱是老兵。
肩膀出血战友见,
批我休息崔先荣。
触膝淡心闫先亚,
安慰坚持冬进京。
换防住扎工兵院,
勤杂忙绿好心情。
介绍入党许新民,
带我支左刘军芝。
换防进住林科院,
施工场地危机临。
塌方砸下四兄弟,
最后挖出欧华新。
危难时刻见兄弟,
同生共死战友情。
王本秀
二O一九年九月
我7 8岁了。
梅花想冬人想友,一声问候如美酒。
酒暖身骨人怀旧,真诚祝福人长寿!
友谊心里装,真情不会忘;
问候加祝福,幸福伴安康;
事事皆如意,顺心又吉祥;
念友怀思情,维信构思往!
[抱拳][抱拳][抱拳][咖啡][咖啡][咖啡]
115团的末期简介:
薛克伍
工程兵115团(1955-1985)从成立建制盘亘在西峰山到被撤消已扎营30年,正逢1985年全军大整编,裁减员额100万,我52师以裁一万人后所剩3300多人被改编为工兵41旅,115团以裁1400多人后所剩270人被改编为工兵41旅第一工兵营。
其他团也都以缩编建制营为单位并仍没有脱离工程建设,但机械化程度给大大提高和加强了战斗力。一个营的机械远超原来一个团的机械装备。
再说吧115团在去老山前线之前的各营连所处地理位置情况:据三连战友高永红对一营的介绍,三连在北京海淀区冷泉,冷泉南边就是颐和园军科三部,中间隔一座山。一营的一二三连都在那边打山洞,也就是国防227工程。三连和一连都在山的北边,也就是亮甲店冷泉。三连打的山洞很大,说是在战时的水库。一连打的山洞是干啥的不清楚。二连在山的南边,那边是军委高干疗养三部。打的山洞是贯穿这个山的南北。
四连归104团代管,在香山附近打坑道。五连各人说法不一,可能是在南口西北角靠山边附近,什么作业也不清楚,望熟知的人给以指正。一个团的情况至今都难易查清楚。六连是在官厅农场,七连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做坑道作业,是前线二营的四连前身。在六、七十年代时我团建制很大,以四四编制而定,再加上机械连,听老兵们说还有个四机连,这样的话每个营就是5个连了。怪不得老兵们说当时全团最大编制有6000多人呢,除了后勤连队人员之外就足有20个连了,按四四编制每一级都在增数,我确信这是无误的。
八连.九连.二机连.和后勤安装连.加修连..汽车连.警通连等七个连队都在西峰山团部周围,作为84年兵的我对部队大院内的各连队情况还不甚了解,不曾想到会有四四编制和超四四编制的早期情况。对于交错居住的连队,谁是哪营管的连队不能直接看透,不像电影上的三三编制,规规矩矩的。在九连时我只知道自己是三营的,到底三营都管哪几个连心里也不清楚。光知道有个三机连住在兴隆口,他们有车床类工具,而九连和二机连住得很近,似乎觉得二机连像归三营管似的。也从来没见过二营长是谁,三营长是谁?像是从团到连的直属性质感觉。若不是我们被调往前线的话哪能知道还有个十连、十一连呢?只听说是全团共有1700多人,新兵连训练时我就知道我们84届新兵就上千人,谁知道一分兵后却见不到那么多人了。就凭晚上看电影时就有个大概感觉,这电影场哪像有1700人呀?
于1984年7月中旬因动员去前线,一声调令把外地的连队全调回到了北京。其中有在徐州的道桥连十连,武錫的坑道连十一连。有几个连队因人力不足又从新做了新的调整和补充。九连抽出24人和八连抽出19人补充到了十一连。安装连也抽出一个排补充到警通连了;二机连不变。八连、九连、安装连各还留守80%人员。其中九连不久后又去天津建养鸡场了。所剩人员包括三机连基本上还够一个建制营。
三机连在兴隆口,大约从团部向北再走至少15公里吧。
去前线后人员又从新作了编排调整,听说军委初命名为老虎团(好像我从哪资料上也看到了这一点,我还有点质疑),因被越南知道消息后又改名为云南十支局35906部队,原一营的一连.二连.三连.一机连,仍归属一营不变,二营由原七连改为二营四连,十连改为二营五连,十一连改为二营六连,二机连仍归二营管。
后勤及团部机关有运输连,警通连,加修连,卫生队和其他后勤机构等18个系统,主体连占11个。总共参战人员1272人,团部设在莫山。一营主要是在落水洞完成几座坑道作业,其中有军指挥部和高炮设施。营部设在落水洞,后期又分部去老山主峰打坑道。二营主要是负责从曼棍电站处架桥通过盘龙河(即盘龙江,因落差大流速湍急而得名),为了贯通19号线中的曼棍段四公里长的几十万方土石方工程量的四级沙石公路,为保障前线后勤物资供需补给和我军战斗夺取胜利赢得宝贵的时间,起到重要的作用,并立下了集体三等功。
后期又派四连.五连去南榔打坑道,六连继续加固和维护19号线后续道路任务的场通。
谈指一挥30载,我们六连退伍老兵于2016年再聚西峰山,再次去了老驻地,后续二机连也去了老驻地,看到旧貌换新颜,换然一新的场景。已不再是以前的砂石路面,砂石操场,不再是当年的哨所,基本上是水泥路或柏油路面,哨所是摇控试活动门,哨所房子更加规矩漂亮。部队在2015年军改后已被组建归属为现代化火箭军部队了。
有些营房旧楼舍仍在,但只是被从新装修的更适合现代易居条件了。也又增加数座高楼层,高于以前的一倍。当年的二营营部小院还仍在,但已失修无人居。澡堂还是那个澡堂,也不知是否还经营。有很多场所基本仍照旧,但主要是从新装修了。澡堂旁那棵老树仍在,地上那个高凸堆还有。也看到向团部去时路过的那个大操场正在开挖,不知道要搞什么大的建设了。向正西靠山边有一个像是新建的大礼堂似的,并没前去观看。这转眼又过去了将九年,不知又有何变化?是否还有再聚此游之机?
看来日久忘事多,有人质疑说115团去前线不是邓小平下达的命令。认为这是逐级下来搞动员似的。我说道您都忘了吗?上午是连里动员,下午是团里动员,第二天师里才听说115团正动员去前线的事,还不敢信就去兵部问,但兵部也不知道,师里首长就下午直奔115团,经了解情况后也开始动员。兵部首长听说后也坐不住了,第三天去总参问情况,但总参也不知道呀,也就直奔115团来搞动员。这都是从各级首长去搞动员时对大家亲口说的。先是连长传达了此情,再是团领导传达了此情,每一级领导在动员时都说到了。
叙事曲 二营六连老兵
25年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