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战旗:1984年护航余秋里主任前线纪实》
赵有才 冯继军整理
一、临危受命
一九八四年深秋的滇南战区,曼昆电站的硝烟尚未散尽,我作为加修连指导员刚率部回防团部驻地,便接到了朱团长火线召见。团长推门而入时带进一阵山风:"老赵,总政余秋里主任要亲临前线视察,前指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北京来的部队!"作战地图前的挂钟指针正指向凌晨三点。
二、铁血布防
连部帐蓬电灯在晨雾中摇曳,连长赴军校的空缺让这场战前部署更显凝重。我与副连长张保生、副指导员许德清反复推演路线图,2.5公里盘山道在军用地图上犹如蜿蜒的钢索。25道双人岗哨的间距精确到步数计,信号旗的挥动角度经严格校准——这既是安保线,更是用血肉筑起的忠诚长城。
三、旗语交响
黎明时分,五十名精选战士在停机坪至前指的险峻山道上列阵。当米-8直升机的轰鸣撕破晨雾,二十五面绿旗次第扬起,两百双作战靴的靠脚声在山谷间激荡出雷霆。余主任的车队穿行在秋意渐浓的南疆红土路上,每经过一道岗哨,军礼与旗语编织的钢铁乐章便奏响一个华章。
四、战地勋章
"三个'好'字,是前指首长用茶杯在作战桌上敲出的褒奖。"朱团长传达嘉奖令时,全连战士沾满红泥的作战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那面珍藏的绿色信号旗,如今依然保留着南疆特有的红土印记,成为团队战史馆里最独特的勋章。
后记:三十八年弹指过,当年在25号弯道持旗的战士们,如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回忆起那个用旗语丈量忠诚的秋日——那是中国军人的精神等高线,永远镌刻在祖国南疆的群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