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游正定古城之隆兴寺》
文/红霞
人们说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游览正定古城,要想了解佛教发展的历史,隆兴寺是不可不去的打卡地。
清晨,吃过早饭,我们早早乘车来到位于城东,占地82500平米的隆兴寺。可到了之后才发现还有比我们更心急的人们,他们已经在山门前等候多时了。
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原名龙藏寺,现在百姓也称大佛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元丰年间扩建,扩建后改名龙兴寺,清朝初年更名为隆兴寺。现在它的正门门楣上,清乾隆皇帝题写的《隆兴寺》三个字,虽越千年,仍不失华彩。
传说当年淲沱河,水流湍急,河上无桥,百姓往来不便。官府遂打造两条铁链,系在两岸木桩上,以利于两岸百姓渡河方便。但是经年累月,铁链竞变成两条恶龙,不时在河里兴风作浪,为害百姓。
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记修大佛寺的山门,于是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寺前修一照壁,将被张天师擒获的二条恶龙镶嵌在照壁里。这样即锁住了为害百姓的恶龙,也遮掩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尴尬。
在熹微的晨光里,隆兴寺的大门缓缓打开,我们沿寺内的中轴线走进了闻名全国的著名寺院里。
在这里亲眼看到保留完整的始建于隋朝,历经宋,唐,元,明,清至今保留完整的古建筑群。看到不用一颗釘子,完全用榫卯结构建成的重檐,歇山屋顶的高大建筑,深深的被古代的能工巧匠的心灵手巧而折服。特别是经导游提醒,宋代的建筑与唐代的又有不同。宋代的建筑高大,厚重,而唐代建筑的房屋榫卯结构略显单薄。面对历经千年的古建筑,仿佛见到历史老人,不仅使我深深地弯下了身子。
走进大殿,高约23米,重约76吨的大佛,在微光里端座在莲花台上,正慈祥的俯视着进殿的每个人。
望着仅头部就有一人高的大佛,奇怪当时的工匠们以何种技术,才能完成这大佛的铸造呢?原来当年銅佛共分七段铸造,其中莲花座是挖深坑地下浇铸,然后别是,莲花座,膝盖,脐下,胸,腋下,肩和头部。但是浇铸到胸部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难住了众人。此时无论是銅水温度,地面高度都达不到浇铸的要求了。就在众人一愁莫展时,来了一位须发皆白,身穿道袍的老人。他围着已经铸成的佛身转了几圈后说:“我都土埋脖子了,也没有啥妙计”,说完,竞飘然离去。众人忽然醒悟,在大佛的身旁填土至胸,并顺利地把大佛铸成。
看着香火鼎盛的隆兴寺在晨鈡暮鼓中,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使我们后人能亲眼看到久经风霜,和历史烟云而保存完整的建筑,我深深地为祖先的能工巧匠们不朽工程,而骄傲。
我为自己来到古城,见证历史的遗迹而不虚此行。
202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