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居胜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东五六里,106国道的北侧。有个历史久远的村庄,村里村外,绿树成荫。村民勤劳善良,祖辈农耕为本。
1980年7月的夜晚,一家传出新生婴儿的哭声。接生婆说,“是胖闺女,你家儿女双全啦”!合家欢乐,高高兴兴。
高兴劲还没过,婴儿的母亲就觉得不对劲,小孩不睁眼,心里滴滴沽沽。全家人都揪心。无奈,爱女先天失明。痛苦,茫然,无助的气氛,弥漫了家庭,笼罩着家族。
盲女的父母都是农民,要务农,要打工。谁来看护盲女?却难到了父母。他们知道,有一家,孩子小没人看,在孩子腰上挷好绳带,捆在窗户上,炕上放碗水,渴了自己喝水。一天,小孩拉了屎,弄得嘴巴,碗里,身上,炕上到处是屎。孩子必须有人看,但苦无人手。
这时,盲女的大奶奶主动带孩子。大奶奶个子小,但身体硬朗,一双小脚走路利索。从抱着,背着,到学爬,学走。小小盲女不离小脚大奶奶。盲女个子大,辨子长。背在身上,只看见一条辫子,两只小脚。老人不识字,但言传身教,教她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人精心照顾,无微不至。宠爱,溺爱。学走路怕摔着,喝热水怕烫着。到门口抱柴做饭,先把盲女抱到大门口,再出门抱柴。必须是看得见她才放心。
盲女在襁褓中,只要听到歌声,戏声,就全神贯注,非常安静。三四岁时,听别人唱歌,跟着学,唱的挺好听。幼小不知看不见,认为和别人一样。六岁时,见别人上学,她也要上学,赵老师让她旁听。三天后,赵老师说“同学们拿出笔学写字”。盲女才朦胧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不去旁听了。
一次,盲女正在三天的同学家,赵老师家访,盲女说“老师,她天天学习,听她念课文,我也背过了”。当场背诵,“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从树上掉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啊,秋天来了”。大家深感惊奇。三天在校旁听,盲女听会歌曲“花纸伞”。
那年六一,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儿童节联欢会。演唱“花纸伞”, “花纸伞呀花纸伞,你是母亲你是摇篮”“细雨蒙蒙落江面,船头撑开花纸伞”。掌声,欢呼声不断。
盲女的爸爸见女儿有好耳音,好嗓子。便节衣缩食,执意花500多元,买了单卡收录机,磁带。磁带是八元一盒的名牌。她如获至宝,时时听,天天学。大段唱词听两遍就记住。几天,她学会了河北梆子“夜宿花亭”的一段。
盲女爸爸非常高兴,找到村里拉大弦的乐师,组织鼓乐琴手,调嗓后,唱了一段。“遭不幸在旅店身染重病,这才是破船又遇顶头风”,“花开才有我命在,花谢我就活不成”。人人惊喜有加。过门,气口没人指点,配合默契,令人咋舌!
家人们都高兴异常,又买了河北梆子“大登殿”“杜十娘”“蝴蝶杯”。评戏“花为媒”“刘巧儿”等磁帶。学唱的有韵有味。儿童节,学校特邀她唱歌,唱戏。欢呼声不断。
盲女父亲当年花“巨款”买收录机,磁带。给生活在黑暗中的盲女点亮了一盏灯。这是多么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呀!
盲女非常孝顺,懂得感恩。大奶奶病在炕上,她耐心服侍,接屎接尿,一直到去世。
戏剧,歌曲,影视,弥补了盲女没有上学读书的部分缺憾。她听磁带,学会四五出全场戏。从戏文中,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剧中人的酸甜苦辣咸,使她懂得了人生之不易,道路之艰难。戏文已陪伴她走过了四十多年。
她学习戏文,领会剧情,受益非浅。与人说话,交流,象读过一些书的人,为人处世,入情入理。
初进桃李年华,盲女出落的越来越漂亮,一米六多的修长身材,白析的皮肤,一条又粗又长又黑亮的大辨子飘在身后,直到后脚跟。
提媒的相继入室。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定了邻村一户,离家三四里。男方大盲女十岁,母子俩人。
二零零零年,盲女二十岁,择定吉日结婚。盲女二十年在喝护中生活。眼前虽黑,但心里明亮。嫁给陌生人,生活环境大变。她茫茫然,越想越烦。年岁尚小,就嫁人,不知男方人品如何。从黑暗中的光明,走向黑暗中的黑暗。
出嫁时,边走边哭,亲戚家人,乡亲村民,无不动容。大家劝说“这是命啊”!婚后两个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过了两年,双方协议离婚。
过了几年,又结婚了。这户人家的村子,离家十来里。娘俩生活,老娘己过古稀,男方忠厚老实,嘴笨手拙,大盲女十多岁。男方除了和母亲姐姐说句话,没有和其他女人说过话,还有点害羞。
二零零五年,生一女孩,身体健康。政府给全家三口办了低保。老婆婆岁数大,孩子幼小,老公笨拙。盲女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柴米油盐酱醋茶,生米做熟饭,亲戚邻居,礼尚往来,样样要操心,
做饭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多年的戏文学习,培养了她不怕困难的意志。生活再难也要生活下去,在电话中,向亲戚朋友学习做家务,洗菜,切菜,炒菜,发面蒸馒头。她摸着石头过河,把日常用的工具,有序放好,把做饭用的洗菜盆,刀,勺,调料等固定地方。慢慢练习,反复练习。
后来有了微信,交流更方便了。亲戚朋友鼓励她说,“谁也跟不了你一辈子,要靠自己”。切菜吋,手碰破了流血,就鼓励她:“没事,别怕,要坚持学”。盲女逐渐学会了做饭。从切土豆片到土豆丝,从放盐没准,到口味适中。发面从碱大碱小,到基本正好。
听戏,学戏是她主要的精神生活。多年前,她听河北广播电台空中戏院栏目。一次,盲女给栏目组打电话说,“我是盲人,非常痴迷河北梆子,是張惠云老师的铁杆粉丝。我跟着录音帶学张老师的戏”,栏目组让她清唱几句,恰好张老师在直播间。张老师说,“不错,给她放录音带”。她又唱了“大登殿”。张老师说,“吐字,发音,韵味,小弯都不错。仅听录音带就这么好,确实下功夫了”。 张惠云老师邀请盲女上石家庄 ,给予当面指导。苦于行动不便,盲女没法上石家庄。张惠云老师答应来任丘一天,当面指点。无奈,张老师生病了,师生无缘。成为终生遗憾。
三间老房已超百年,斗砖里坯,墙皮脱落,雨水钻山,屋顶漏雨。做饭时,锅台因老鼠洞而塌陷。老房地处村边洼地,雨水向院内流,雨大积水到膝盖。
本着“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宗旨,2019年政府给拆了危房,建了三间新砖房。垫高了地基,村里的雨水不淹院子了。下雨时,房顶不漏水,再不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不,外面不下,屋里还下。吃低保住新砖房,安居乐业。逢年过节政府还发米面油,冬季取暖有天然气补贴。还给盲女发了盲杖。盲女听戏,学戏更加心情舒畅了。
盲女热心公益事业,二零零七年,她抱着两岁的孩子,参加任丘市残联举办的演唱会。唱了“空中有朵雨作的云” 盲女柔美的歌喉,动听悠美的旋律,悠扬舒缓的节奏,强烈地感染了听众,掌声雷鸣
2023年,雄安新区和任丘市有关部门,组织纪念河北梆子著名艺人赵殿元师傅,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演唱会,她唱了一段河北梆子杜十娘,“星月暗淡乌云厚,回想往事泪交流” 运腔委婉细腻,博得满堂彩。后又返场再唱一段。2024年在雄安新区组织的送戏下乡慰问演出中,她登台演唱河北梆子大登殿,一开口,“金牌调来,银牌选”,高腔亮脆甜美,低音稳柔纯厚。掌声雷动,深受欢迎。
这就是在我附近,一位盲女的故事。
作者简历:杨居胜,大学毕业,曾在政府和金融部门工作。喜欢写作,在公众号发表多篇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