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走进平顶山体育路体南市场,随着“退路进场”工程的落地,体南市场告别了风雨数十载的马路摊位,迁入统一规划与建设的体南智慧农贸市场。新市场街门面统一规划,整齐美观,而我们却从售卖的商品中处处可见往日痕迹。

体育路的体南农贸市场,曾是平顶山市民的“菜篮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条不足千米的街道因市场而沸腾:清晨的吆喝声、活蹦乱跳的鱼虾、堆成小山的山货干果,裹挟着酱油醋香,织就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130余家商户陆续在此扎根,从海鲜水产到山野干货,从时令蔬菜到柴米油盐,品类之全堪称“舌尖上的百科全书”。这里不仅是家庭主妇的采购圣地,更是市区餐饮业的“后厨”——凌晨三四点,饭店老板们打着手电筒挑货的场景,成了老街独有的风景。

岁月流转,老街的斑驳墙面上刻下了数代人的记忆:老张家辣椒摊“辣得地道”,李婶的活鱼现杀“绝不隔夜”,王家调味铺的八角茴香“一闻就是老配方”……这些口耳相传的“江湖名号”,让体南成了平顶山人公认的“味道地标”。

如今再走进这条街道,曾经的狭窄小道变为宽阔的道路,露天摊位升级恒温柜台,手工账本变成智能结算系统。但商户们的“生意经”未变:清晨五点的开市准备、老街坊的“抹零头”默契、试吃篮里永远冒尖的炒瓜子……新街道的科技感与老市场的烟火气,在此悄然交融。

在市场西侧的文化墙上,新旧照片对比讲述着时代变迁:同一批商户,从矮破旧小屋搬到了高亮新的门面房里;同一条道路,从拥挤不堪到如今的宽敞平坦。这里走过了平顶山的许许多多的人。这里曾经有你的身影吗?你在这里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在体南市场走了一圈后不由地感慨,街道会老去,味道永年轻。体南农贸市场的“搬家”,搬不走的是扎根市井的温度。当老顾客在新街道嗅到熟悉的葱姜气息,当扫码支付时仍能听见“再送你头蒜”的吆喝,这座市场便完成了最珍贵的升级——它让城市的现代化脚步,踩在了市民生活的节拍上。

新街道承载着老味道,老味道滋养着新生活。这或许正是中国市集文化的韧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宗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