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歌辽沈战役 二首(13辙新韵)
张金坦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野以总兵力70万对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卫立煌部55万人(含新1军、新6军)发动了第一次战略大决战--辽沈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47万人,廖耀湘等主力兵团覆灭,卫立煌坐飞机逃跑;解放东北全境,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缴获大批战略物资,为后续战争提供军火、能源支持;解放军兵力增至300万,首次在数量上超越国民党军,由战略防御转为全面进攻,为后续平津战役创造了条件,迫使傅作义集团陷入孤立;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动摇其国际支持,增强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凝聚民心士气。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转折点,不仅解放东北,更重塑战争全局。其胜利标志着中共从区域优势迈向全面战略反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关键基石。
一
铁甲奔雷卷塞云,雄师锁钥破榆津①。
围城久困吉垣壁②,野战疾摧辽水军③。
血淬双山横战骨④,沈飘赤帜扭乾坤⑤。
寒疆雪尽春风起⑥,且共新阳扫旧尘 ⑦。
备注:①指锦州,此是其旧名。10小时攻克锦州后,封闭国民党军陆上退路,形成"关门打狗"。 ② 指长期围困长春。其原是伪满"帝宫",称"新京",城墙为日军所筑。③指在辽水河歼灭廖耀湘集团。④指黑山丶塔山阻击战。⑤指解放沈阳,扭转全局。⑥指解放东北全境。⑦喻示政权更迭。
2025.2.30于宅中
二
锦州锁钥扼咽喉①,首役对决鼓角遒②。
塔火连天云黯淡③,黑山阻敌血横流④。
辽西聚歼敌胆丧⑤,长春久困寇心愁⑥。
沈阳解放乾坤转⑦,大势如潮四海收⑧。
注:①指攻锦形成"关门打狗",切断敌人陆上退回关内后路。②指是第一个战略大决战。③指塔山阻击战。④指黑山阻击战,伤亡1:4。 ⑤指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⑥指长困长春造成敌人军心𠗫散,最后迫使曾泽生率部起义,兵不血刃。⑦指沈阳投诚解放,战役取得胜利,开始扭转全国战局。⑧指从此不到一年内,连续取得淮海、平津、渡江等战役胜利,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
2025. 3.1上午于宅中
后注:
辽沈战役解析
时间: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一、战役范围
1. 地理范围
- 以东北地区为核心,覆盖辽宁、吉林两省及周边,关键战场包括:
- 锦州(战役突破口)
- 长春(长期围困)
- 沈阳(国民党东北军政中心)
- 辽西走廊(黑山阻击战等关键战斗)
- 控制山海关至营口的交通线,切断国民党军退路。
2. 参战力量
- 中共: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指挥),总兵力约70万,配属地方武装。
- 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部,约55万人(含新1军、新6军等精锐)。
二、主要战果
1.歼灭敌军
- 国民党军损失约47万人,其中:
- 阵亡5.68万,俘虏32.4万,起义/投诚9万。
- 包括廖耀湘兵团等主力部队覆灭。
2. 解放区域
- 东北全境(含工业重镇沈阳、大连、鞍山)解放,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
3. 战略资源获取
- 接收沈阳兵工厂、抚顺煤矿等,为后续战争提供军火、能源支持。
- 解放军兵力增至300万,首次在数量上超越国民党军。
三、重要意义
1. 扭转国共力量对比
- 中共由战略防御转为全面进攻,国民党丧失最大军事集群,元气大伤。
2. 奠定全国解放基础 - 东北成为稳固后方,资源、兵员持续支援关内战场。
- 为平津战役创造条件,迫使华北傅作义集团陷入孤立。
3. 军事战略创新
- “关门打狗”战术:先攻锦州切断退路,实现大规模围歼。
- 首次实践大兵团城市攻坚与运动战结合(如塔山阻击战)。
4. 国际与政治影响
- 加速国民党政权崩溃,动摇其国际支持。
- 增强中共政权合法性,凝聚民心士气。
总结: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转折点,不仅解放东北,更重塑战争全局。其胜利标志着中共从区域优势迈向全面战略反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关键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