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无愧人生——记北辰区退休干部林逢水
文/郁三阳
蛇年春节期间,我收到了北辰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林逢水寄来的他创作编辑出版的五本书籍,分别是《A0E 啊喔哦》《离开的日子》《同龄人》《"志"地有声》和《记忆影像》。读着他这些书,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他一起工作时的诸多往事……
1976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北郊区广播站当记者,经常到各公社广播站采访新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光公社广播员林逢水。林逢水1950年出生于北郊区铁锅店村,他自幼好学向上,1969年中学毕业后自愿当兵,1975年退伍后回乡务农,因他文笔好,嗓音清脆,当上了青光公社广播员。每次他们公社有重要新闻线索,他都给我打电话,邀请我一起采访,不久,新闻报道就在市、区新闻媒体中播放和刊登。逐渐地他就学会独立采写新闻稿件,采用率很高,年年被北郊区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受到上级奖励。
林逢水在 青光公社广播站时的工作照(摄于1977年)
1984年我被调到市内工作,与我共事新闻报道的区委宣传部干部刘万友,不久调任北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副总经理。我俩合作期间我区的通讯报道业绩显著,采用量在名区县中名列前茅,年年被《天津日报》评为先进单位。我俩走后,在报纸上一度经常看到林逢水写的报道,后得知林逢水在青光公社成绩显著,1991年42岁的他先后被调到区广播站和区委宣传部当记者,我深为林逢水的快速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调到区委宣传部以后,他承担起向上级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送新闻稿件和电视新闻节目的任务。军人出身但身体瘦弱的他,除完成日常通讯报道工作外,背机器,拉线轴,举电灯,什么累活他都带头干。以前在基层他采写的稿件多是“豆腐块”和“火柴盒”,调到区里后要完成“大部头”的采写任务对他难度很大。为了完成部里下达的采写“青光老年护林队”的通讯报道任务,他先后四次采访护林队相关人员,七易其稿,终于使稿件见诸报端。此后,林逢水在新闻工作上劲头更足,北辰区的重要新闻无一不进入他的视野,都由他承担写作任务,其作品常见诸本市及国家级报刊,北辰区委宣传部多次被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08年,林逢水被《天津日报》评为“十佳通讯员”,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领导石坚同志专门为他颁发奖状。2014年,他又被《天津日报》授予“终身荣誉通讯员”光荣称号。
2008荣获天津日报“十佳通讯员”,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领导石坚为林逢水颁奖。

正当林逢水倾尽全部心血投入新闻事业的时候,1997年10月25日,老伴程少华不幸遭遇车祸,虽经全力抢救,却成了“植物人”。他白天把老伴交给其妹妹及家人照料,自己坚持上班写报道,夜里伺候老伴,到现在已坚持了27年,这期间他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新闻媒体曾多次对他的模范事迹进行过报道,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他受通讯员撰写的新闻写作顺口溜的启发,绞尽脑汁撰写了3800字的《新闻写作三字经》,在《天津日报内部通讯》上刊登,从此北辰区各乡镇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都把其列为首选课程。多年来,林逢水经常到基层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数千人次,可谓“桃李满天下”。
2008年他光荣退休后,“退休不退岗”,有新闻写作任务仍当仁不让,笔耕不辍。与此同时他将作品分别集结成册,付梓出版了五本散文、诗歌集。他被吸收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北辰区文联理事。收到林逢水的五本书以后,我静下心来,一口气将其读完,对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了新的了解。感动之下,我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我拜读了你编写的各类书籍,感慨万千,你自从接过我们的接力棒后,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比我们干得更好了。林听后连忙说:“‘拜读’两字可不敢当,弟子斗胆在鲁班门前弄斧了,这五本书只是学生向老师学习成果的汇报,请您老多多赐教,我将不胜感激。”这小子不但说话幽默,文词掌握得还很丰富,不愧是我的好学生。
撰稿:郁三阳
责编:许壮楣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微刊推广: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推广部全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