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又是汉文学到达灵界级别的大文豪。他有一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千古传诵。尤其是武侠小说及影视剧中人物,引用更为常见。现代生活中的男女也很崇拜这句话。
细琢磨来,这与时下的另一说叨呢,不忘初心,感恩的心,似乎有点儿不合拍。

庄子的著作颇丰,与其他哲学圣贤不同,只说理论的骨头精髓。如写《道德经》的老子,通篇也就5千言。佛家大乘经典《金刚经》也5千多字。智慧绝圣鬼谷子多篇著述,加起来也就8千多字儿。圣人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但后人消化起来不容易。庄子不同,他既有深邃的哲思,又有丰富浪漫的情怀。他灵活的使用了语言这个表答工具,用文学笔法,把一些高深的哲学道理,用讲故事的形式说给我们听。循循善诱。庄子的故事数十篇,计有十几万字。通常认为《庄子·内篇》是他著述的精华。
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篇中。"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具体事儿引岀深蕴的道理。庄子的散文,一贯的风格是叙事说理。
"出泉涸",他的废话也不多。说有水塘子干枯了,里边养的鱼儿没有了水的滋养,陷入了绝境。鱼儿离开水与人缺少了空气一样,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鱼相与处于陆",相与,是复数不是单数。于是两条鱼儿躺在陆地上,曝光在太阳底下,感觉到了无助和绝望。
"相呴以湿",呴(多音字,这里念xǔ,三声),呼吸呵气。两条鱼儿同处绝境,相互哀怜,企图用呵出来的湿气维持生命。结果自然是明白的。
"相濡以沫",现代成语的由此来源,意思是形容爱情亲情的力量,生死患难与共时真情流露。可想象那种场景,两条鱼儿在绝境中互相支持,想度过厄难,多么动人的一幕。
"不如相忘于江湖",此情此景说这话,热泪盈眶的时候泼了一盆子凉水。这句相忘是主观的。是庄子的观点。庄子似乎站在鱼儿面前,看着它们垂死挣扎,十分痛苦的样子。虽然眼里噙着同样的泪花。心里却狠心的一顿脚,有用吗?与其这样痛苦的哀怜,不如一剑斩断,了却这段缘分好。死活由天安排好了。

庄子后面跟着两句话,是自己从鱼儿相惜中悟出的道理。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与其,纠缠于曾经发生的这些事儿。誉尧,赞美英明的尧帝,努力去歌颂。非桀,桀是夏朝最后的国王,以残暴著名。非桀是声讨和指责暴君。尧帝与桀王,天上地下,一好一坏。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真正的寓意在这一句。用现代通俗的语言说,就是你今天说尧好,明天说桀坏,又有什么用呢?过去的事情已成历史,还在纠缠,耿耿于怀,这不浪费精力,浪费生命吗?应该怎么样才对头呢,是"化其道",化,融入,转变,改变。道,是遵循天道,聚焦自己的人生目标。放下一切执念,别被过往干扰。该干啥就干啥去,生命苦短,哪有时间消耗啊。中国好,美国不好,恨韩国恨日本,好坏扯的多了有什么用。每个人用心把自己做好的话,才有人类美好家园。
庄子的文学风格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用两条鱼儿说事,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文字上对比反差很大,前者有情,卿卿我我,充满了柔情,亲情,爱情,是动人的煽情场景。无论是人和动物,如此的甜蜜呵护,谁也会因此热血沸腾。这是灵性啊。人们常说,人若无情,禽兽不如。其实禽兽也是有情的,只是语言不同,交流的方式我们读不懂。庄子说的鱼儿,就是很低级的动物。这两条鱼儿在平时还不一定在一个鱼群,无所谓朋友。就是毫无关系的同类,危难时刻不离不弃,生慈悲心,相互呵气,体现了一切生灵的充盈和伟大。
庄子没有否定相濡以沫的崇高情愫。他只是急转笔锋,说这样腻腻歪歪的柔情纠缠,不如换一种活法,那就是相忘于江湖。江湖是鱼儿生存的空间,地球江湖太广阔了,鱼儿可以畅游世界,南极北极,大西洋还是太平洋。江湖一词儿,大概从庄子开始,就被形容为无比宽广的世界,世间芸芸众生活动的大舞台。量子纠缠就是人生的终极文化,语言即世界。近代多少年来武侠小说及影视剧流行,常盛行武林江湖一说。这只是武学一行人活动的圈子。
每个人一到这个世界,都是裸泳着进入江湖。长大了进入社会,从事各种职业,不过是穿了不同的衣服。退休又是脱了戏装的裸泳。从始到终,从生到死,在庄子的眼中,人生不过就是鱼,游走在广阔的江湖。

相忘于江湖,浸透了庄子骨子里的道学情怀。他想告诉我们,相濡以沫,只是一时的情绪表现,温度有限,表答过之后赶紧放下,不要过度忧伤,不要过度留恋。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相忘"。
庄子为了让人们搞清楚相忘的意思,又加码说明,与其誉尧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你赞颂尧,指责桀,沉湎于各自的立场上,对错是非必定是一场无休止的嘴仗。庄子很明白,每个人认知的差别很大。各自的维度不一,鱼儿有鱼儿的快乐,鸟儿有鸟儿的悲伤。尧有尧的辉煌,尧也脱不开肉体人存在的缺陷。夏桀残暴,也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无非是一众人类疯狂的代表。用今天的目光丈量过去的尺寸,今天的眼光审视历史的颜色,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宗教解决这些麻烦很简略的。佛教的观点是放下,道学的观念是清静。
所以庄子说人们评价尧是好,桀是坏,并不反对出观点,也不是主张我们活的稀里糊涂,是非不分。甚至在主张鱼儿相忘的时候,相濡以沫也是符合灵性的。不管好呀坏呀,爱也恨也,千万别把生命带进去不能自拔。很快要两忘。"两忘"就是好与坏,是与非放在一边去。
然后把全部精力集中回来,"化其道",就是天道规律,人生的追求与方向。人充其量一辈子,最明确的责任是把自己活好。活好的前提是认识自己,开发自己。
今天重温庄子的"相忘于江湖”,尤有其现实的意义。古代人传统的生活,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下来,慢节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也简单。耕地靠牛,点灯靠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方式的落后,天远地远人也远。人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信息爆燃,发展的眼花缭乱,一日千里的速度。人的社会属性多倍扩大,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互联网时代了,社交活动频繁,圈层复杂。活动的范围有线下,有线上。诱惑实在太多,是非恩怨纠缠不休,许多人就有感觉,活在这个时代太累了。欲望横流的都市,男女老少都在为物质争斗。人性相互倾轧,为了利益的驱动,什么亲情,爱倩,友情都淡了。世人慨叹,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对付的疲惫不堪。究竟是什么,因为纠缠痴迷,失去了道,丢失了人性的本质。

相忘于江湖,蕴含着生命文化的大智慧。除了告我们放下包袱,忘情忘记。主要的内涵是相融于天地,包容豁达的生命本质。人生而如此,不想被套上枷锁,都想要自由逍遥的生活。可恰恰是沉沦在世俗中解放不出来。作为动物,哪怕是经过了知识文化熏陶的男女,人性的阴面克服起来很难。先天的羡慕嫉妒,埋怨,指责,仇恨。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大到国与国的战争,地球人低维生命的色彩就是永无休止的碰撞。庄子让我们相忘于江湖,提醒世人,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修心修行弄文化,就为活的潇洒。
民国时期,著名批判主义学者胡适先生读了一辈子书,著作等身,学贯中西。年龄大了,沉淀下一句自认为最有份量的名言:"包容比自由更重要"。
相忘于江湖,就是包容。包容就是主动消化心里的不愉快。允许别人合理存在,尊重与自己的不同。二人相处的再好,也要亲而不腻,予留充分的空间。仇冤更是如此,就是不可调和的敌对,也不须刻意的加码,不必争的你死我活。把一切留给时间。相忘,并不是从记忆中抹去,是主动的淡化。真实还可信。把一切能量聚焦自己,不分散注意力,努力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人世间最称道的情感不是在路上,是植根于心间。不是耳鬓厮磨,不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最美好的感情是默默的坚守,长情的陪伴。往往那些整天嘴上爱呀爱的人,薄情的最快。很快会厌倦而背信弃义。相濡以沫短暂,恒久的思念,你在我心,我在你心。似乎平淡无奇,彼此相忘于江湖,不惦记,不忘记。各人忙自己的事业,顺天应命。爱的种子随处可以生根发芽,善良和慈悲随地都是土壤。高兴会过去,哭泣也会过去。感情是不能任意挥霍的。兴奋的忘乎所以,升了官又怎么样,只是人生的阶段游戏。应该冷静的思考应好官差。亲人离去,父母永别,悲伤的久久不能释然,又能怎样,总不能跟着上路去吧。这些都是缺少智慧。放不下过去,就不会坦然淡然,背着陈旧的包袱,那就是无形的十字架。沉淀在肉体上是找病,压在灵魂上是折磨自己。
佛家有哲理句子,眼底长青树,不憎也不爱。一直恨或一直爱能怎样,那就是痴,痴就是烦恼的根源。与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同出一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天太阳岀来,昨天已成为过去。经历别成负担,要转换为经验的财富。相忘于江湖,就是每天早晨从床上起来,用喜悦心迎接每一个再生日,轻装上阵,全力过好当下,充盈自己。
古代智慧有不少好词儿。如"天涯处处有芳草","江山处处埋忠骨"等,都是包容文化,都是境界广阔,高远的箴言。都是相忘于江湖的另一版本。
五台山已圆寂的梦参老和尚有句话很好,"先放过自己,再对别人慈悲"。意思是你割断了烦恼丝,才有时间和精力做好自己,然后才帮助别人。

从不惦记,从不忘记。放在心上的情胜过耳鬓厮磨,落到骨里的心赛过万语千言。什么TMD恩怨情仇,什么是非好坏。相忘于江湖,走哪里都有日月明朗,蓝天白云。
(202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