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秋,山东大学的阶梯教室里,王宝林放下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平均利润率"五个大字。台下学生望着这个陌生概念窃窃私语,谁也没想到,这场寻常的学术报告竟埋藏着预言中国未来四十年经济风云的密码。
当时深圳特区初立,万元户还是稀罕物。王宝林却已在他的论文里勾勒出"金融血管"的蓝图:把企业从行政襁褓中剥离,让银行告别"第二财政局"角色,建立真正的资本市场。他特意用红笔划出警示线——若股市持续扭曲,终将引发房市雪崩。这些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墨迹,如今读来恍若穿越时空的经济预报。
四十年后回看,当年那些超前论断正在现实中次第应验。2015年股灾前夕,某私募大佬在陆家嘴的饭局上醉醺醺地说:"股市就是提 钞机,哪用管什么平均利润率。"这话若是被王宝林听见,定要拍案痛心。当年他反复论证的"行业利润率差应控制在5%以内",如今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利润鸿沟早已突破20%,犹如长江切开的峡谷。
王宝林在泛黄稿纸上画的"政企关系拓扑图",活脱脱就是当下某些地方融资平台的写照。某北方城市的新区建设现场,二十三家承建企业里有十七家是城投公司子公司。这种"老子招标儿子中标"的游戏,恰似王宝林笔下的"行政毛细血管堵塞症"——权力寻租的黏液正在侵蚀市场肌体。
最令人唏嘘的当属股市房市"跷跷板效应"的预言。2007年上证指数站上6124点时,深圳某楼盘打出"股市赚首付,楼市稳幸福"的广告。十五年后,当房地产商在债券市场排队违约,王宝林手稿里"资本市场畸形催生楼市泡沫"的论断,终于化作某些豪宅区成片的法拍房。
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做了三十年布料生意的老周算不清账本。他的毛利润率从九十年代的18%跌到现在的3%,而隔壁炒房客转手就能赚30%。"早该听王老师的话,利润率差这么大,谁还踏实做工厂?"这话道破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真相——当资本在楼市股市里翻云覆雨,平均利润率规律就成了被束之高阁的童话。
王宝林留下的解题思路,正在长三角某些县域经济中悄然复活。江苏某工业强县设立"行业利润平衡基金",对超额利润行业征收调节金补贴弱势产业;浙江民营银行试点"产业链利润率联调机制",把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整体利润率挂钩。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隐约可见当年论文里"市场调节+政府引导"的智慧闪光。
站在当前门槛回望,那些被时代尘封的经济学手稿,恰似一盏盏穿越迷雾的航标灯。当我们在楼市股市的漩涡中重新发现"平均利润率"的价值,当"政企分开"从文件口号变成刀刃向内的改革,四十年前那间教室里的粉笔声,终将在新时代的答卷上敲出清越的回响。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