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节二月二
杨宇峰
农历二月初二,不在四季变化有序的二十四节气之列,而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的“龙抬头节”,由古时的“中和节” 演变而来。
关于二月二被称为“中和节”的来历,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据《旧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己节(三月初六),二月没有节日。
唐德宗时,朝臣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示务农之本。 李泌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日神。传说,中和节是大阳的生日,到了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家在家中祭祀设香案,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把“太阳糕”作为供品,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家中男子,面向东方初升的太阳膜拜。
唐代以来,每逢这一天,历代皇帝都要举行象征性的耕种仪式,皇帝在御田一亩三分地上扶犁开耕,意在上行下效,以示君臣黎民皆对农事的重视。民间这一天祭罢太阳神后,则要准备犁耙耢等农具,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就要开始套上牛去耕地了。又逢二月二是龙抬头日, 借此日开耕,祈盼龙王适时降雨风调雨顺,以保丰年丰收。这样,二月初一“中和节”就将二月二也包括其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月初一祭太阳变成了祭天地,因人们天旱求雨,对龙的崇拜愈加重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就称为了中和节,而对原本的二月初一中和节却逐渐谈化了。依据道教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月二称中和节,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据传,武则天代替李氏当上皇帝后,惹脑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了民间百姓的哭声,看到了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于是便起了恻隐之心,为人间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把天河龙王打下凡间,压在太行山东麓一处岭坡下受罪,并在岭上立一碑,上写:“罪龙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天河龙王,到处寻找能开花的金豆,可到哪儿去找呢!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人们正在翻晒玉米时,有一个细心人,忽然想到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就可以开花,于是就给邻居们说了自已的想法,大家一致赞同这个办法,就通知各家各户,于次日二月二这一天,都爆玉米花 ,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这情景被天上的赤脚大仙看到了,赤脚大仙经常去天河洗浴,与管天河的龙王私交甚厚,早想为拯救压在山下的天河龙出把力,苦于找不到机会,当看到人间的“金豆”开花,便速到灵霄宝殿参见玉帝,说人间金豆开花了,奏请玉帝特赦天河龙王。
玉帝听了半信半疑,就移步殿外,向下一看,“金豆”在人间果然开花了。只好传谕,诏天河龙王回到天上,继续协调四海龙王给人间兴云布雨。自此,为了庆祝这一天是天河龙王的抬头之日,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供奉天河龙王。
关于龙抬头,最原始的说法是认为龙睡了一冬天,到这一天开始苏醒,打雷是龙吼或甩龙尾巴。实际上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此要开始雷鸣了,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冬眠中醒来地龙蛇虫开始活动啦,此时正是春耕备播的大好时机,这便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真正含义。
古时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乡民们,不可能不将龙抬头与农业生产和期盼丰收联系起来,所以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去犁地,套上牛,逢谷雨,摇摇楼,过个夏,长到秋,大仓满来小仓流”这句在我国广为流传的民谣。
古时,在磁州一带, 则流传一则着别有情趣的“龙抬头”故事。
说的是,有一年磁州地界春夏连旱无雨,天上的管行云布雨的黑龙,几次请示玉帝,但始终得不到玉帝的降雨御旨,眼看着一年过去,颗粒未收,百姓们陆续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他心急加焚,心想若继续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便向黄龙借来黄河之冰,化作一场罕见的元宵大雪,缓解了早情。 这也应了那句“正月十五雪打灯,当年五月好收成” 的农谚 。
这可惹恼了玉帝,将黄龙囚在黄河水牢里,将黑龙囚在神麇山下的洞穴里 。
时任唐初滏阳县令的崔珏,因德政卓著,勤廉为民,太上老君赐给他一个仙枕,枕上去肉身熟睡,灵魂便可化作仙身,任游三界。
崔珏对玉帝惩罚为民解难的黑、黄二龙,非常不满,便于二月二凌晨,借仙枕之术,飞上灵霄宝殿,向玉帝据理力争,让其特赦黑、黄二龙,这时在一旁的太上老君也帮崔珏说话。玉帝只好下了特赦御诏。黄龙出了水牢,黑龙出了山洞。
由于黑龙请黄龙化冰降雪的故事流传,流经河南的黄河沿岸的百姓与磁州人,龙亲人也亲,成了亲密的辈辈世交。旧时,黄河摆渡的艄公,每当开船前总要招呼一声:“请磁州的兄弟先上船。”始终将磁州人当自家人一样对待。
黑龙黄龙的故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二月二便称为龙抬头日,神麇山下囚黑龙的洞穴便叫成了黑龙洞。后来又在黑龙洞之上的风月关建起了黑龙庙,附近的郭庄建起了黄龙庙,其它有的村庄建的龙王庙,有供奉黑龙的,有供黄龙的。
崔珏去逝后,被人们称为府君,在磁县城,和村等村建有府君庙。当时义井叫鼓山镇(现保存在义井府君庙墙上的元至正十年《重修庙堂之记》中记载:“兹滏阳鼓山镇北漳水界,其南风土赵魏之交,天文毕昂之”),为纪念崔府君上天谏言让玉帝特赦黑、黄二龙的义举,也建了府君庙,除供奉崔府君,还供奉黑龙、黄龙。而且将二月二作为庙会。
旧时,二月二这一天,焚香祭龙神。若遇旱年,还要举行隆重的求雨仪式。但有很多忌禁,如:妇女不动针线,唯恐刺伤龙的眼睛;天亮之前不得到井河挑水,以免损伤龙神;中午不吃面条,怕挑断龙须,不吃饼,怕咬龙鳞,不吃水饺,怕咬伤龙耳;忌剃头砍柴,即忌动刀斧之意。以示对龙的敬畏。
据说龙王爱闻炒面的味道,人们就用米面或玉米面炒成馇面,配上豆腐、海带丝、花生米、芝麻等熬成馇粥,配上麻糖,成为美味可口的特色早餐。还流传下来“二月二,喝顿馇,银的钱,往家爬”的说法。也成了当地一种曾经的饮食民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一些禁忌和民俗渐渐淡化,但二月二成为“龙抬头”的传统民俗节日,却一直至今延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