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龙抬头”是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年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民间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传说正月理发会死舅,所以要等到农历二月初二之后才可以理发。这一传说始于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发留辫,引发了强烈的反抗。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所赐,剃发为不孝,因此抵制剃发令。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怀念和对剃发令的反抗,汉人在正月不剃头,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思旧”。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旧”的含义逐渐被民间转化为“死舅”的谐音禁忌。在北方方言中,“思旧”与“死舅”发音相近,这种谐音转换,使得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长冬终去醒千山,
二月蛰龙抬首观。
剪却新头除旧岁,
备齐香火祀神龛。
春雷乍动甘霖降,
村野初忙秧事酣。
瑞气东来萦万户,
但期金粟满江南。
【简析】:诗中“剪却新头”呼应二月二理发的民俗,“蛰龙抬首”紧扣龙抬头主题。后两联通过春雷、甘霖、农忙等意象,展现节气与农耕的紧密关联,尾联“瑞气东来”“金粟满江南”则寄托了对丰年的殷切期盼,全诗既含传统节俗又具田园气息。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