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原乡的花果
文/张秋铧
“谁说世上已没有天津重型机器厂,天重的炉火依然通红。这炉火是记忆,是怀念,是情感,总之是天重文化。王广杰先生及他主编的‘五子天地’,一直在守护和传承天重文化,其新著《通红的炉火》,所描述的天重情、亲情、世态,就表达了这种襟怀和风骨。因时因势斐然成章,内容朴茂丰蕴,心得独抒,文字清通条畅,真情弥满,
“天重是天重人的精神原乡,王广杰的文字,以及依然活跃的天重艺术团等,都是天重原乡的花果。天重何幸,天重人何幸!”
这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为王广杰的散文集《通红的炉火》所写的寄语。
王广杰这个名字,在天津市作家群体中颇为响亮。他为人诚实热忱,肯干能干,乐于帮助人。年轻时在工厂,是响当当的骨干,从厂长到工人都很喜欢他。退休后,热心参与组织社区工作,尤其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同时他多才多艺,能写作,会摄影,能歌善舞。只要往人群中一站,他的气质和才华就会立马显露出来。
因为我比较封闭,不善交际,和他一直没有直接联系。去年春天,他给我打电话说,要第二天上午来采访我。我说,不就是聊聊天吗?什么时候都行。他强调说是采访,是他们“五子天地传媒”正式来采访。哦,我想了想说,那就来吧。可没想到,他们来的时候,还带来了一大束花。我说,你们采访我,还给我献花?王广杰说,今天是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这花是献给你夫人的。我笑笑,嗨!他们想的倒是如此周到!
几句寒暄之后,他们就架好机器,摆开架势,开始了正式采访。我一边接受他的采访,回答他的提问,他不时叮嘱我要对着镜头,可是我免不了转过头去,总想打量他,恍若他那边有一股吸力。他中等个儿,身板挺直,很是敦实;黑黑的皮肤,脸庞周正,高高的鼻梁,厚厚的嘴唇,总是微笑着。可能和我不太熟络,他和我对话时,眉宇间稍显出过多的谦逊。这时我的心头蓦然蹦出一个概念:工人本色,文人气质,善人面相。
去年初夏,在河北区作家协会第三届换届活动中,他当选为理事,并被委任为“海河之北”诗社秘书长。王广杰果然不负众望,就在初秋的蓝天白云之下,花草葳蕤之间,在海河旁之三岔河口,他配合作协领导,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活动。他早早地就将音响、话筒、标语等,一应俱全地搬到了现场。他关照每一位诗友,热心地为大家照相,当诗友朗诵诗歌时,他总是认真地把镜头对准每一个人。他也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他的声音、表情、姿态叠加在一起,真有那么一点儿让人羡慕的诗人朗诵艺术家的“范儿”。不用我说,他这一出手,就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后来我们熟悉了,知道他近日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不多时日,那天傍晚,他特意给我送来了他的大作,即那本散发着油墨香的《通红的炉火》。红色的封面上,似有飞溅火花,隐约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而封面的正中央,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题写的书名。我特意放在鼻子下闻了闻,那油墨的香,给人一种欣快感。我快速地翻阅,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精短,很有味道,很有情感。
当然,提起《通红的炉火》的出版,王广杰感慨万千。他说,他16岁进入天津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开启了与天重的不解之缘,这里也是他的文学梦想的起点。在天重工作的25年间,他先后在铸钢车间当工人,后任供应科材料库库长,再后来又担任负责煤炭采购的外勤工作。天重的岁月锻炼了王广杰,使他从一个怀揣文学情结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名办事稳重、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退休后,出于对文学梦的热爱与追求,写了不少文章,汇集出版了这部散文集,梦想成真,终于开花结果。
王广杰性格开朗热情,热爱生活,办事严谨周全,风风火火,犹如当年的青春小伙儿。天重的工作与生活,是他一生最珍贵的时光。通红的炉火,锤炼了天重人的青春,锻造了他们的品格,也映照了他们火红炙热的一生。所以王广杰说:我与蒋师傅同属天重人。我16岁进那会儿,蒋师傅是锻工车间的党支部副书记。蒋师傅对天重感情深厚,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天重的底色,那时我就很喜欢蒋师傅的文章。记得刚入工厂,我被生产车间的风铲轰鸣、电焊弧光所震撼,即兴写了一首小诗。由此我成为车间的宣传骨干,经常在《天重厂报》上发表文章,并且还担任车间团总支油印小报的专栏编辑。1974年,我有幸随同蒋师傅,一起到天津人民出版社参加天津工人文学小说创作培训。能和大作家一起学习,这也是我一生的幸运。
退休后,我创办了《五子天地》,刊发了专家、学者、作家、书法家的文化文学作品,也记录了我曾经的天重岁月。相关内容被天重同事推荐给蒋师傅看。因为浓重的天重情结,蒋师傅非常高兴,还记得我这个爱好文艺的黑小子,对我的文学创作和探索给予了很多指点和支持。小小的五子天地,因为天重,因为文学,因为相同的真挚热情的品格,我与蒋师傅结下了绵厚深长的情意
王广杰在铸钢车间工作了七年,之后到供应科仓库实习锻炼,进而成了库长,管理20多名库管人员和价值上千万的上千种的原材料,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1987年,他被调到供应科外勤组,负责催发煤炭工作。这段时间是他在天重最艰苦、最劳累,也是最受锻炼的日子。王广杰用真诚、执着和热情打动了山西大同矿务局的上下人员,保证了天重厂的生产。在天重厂的这段经历,磨砺了他,提升了他,成为他心中最重要的情结。
王广杰幼年家庭生活艰难,母亲经常教导他穷不可怕,要有骨气。这就影响了他一辈子的性格。朋友们说他有一股子执着不服输的劲头,他做事秉承要做就做好,而且要做到极致。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在文学追求上也是如此。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助人为乐的情怀。曾经夜行,总愿为人点灯。他自幼曾受到过邻居和朋友的帮助,所以当他有能力时,总想回报众人,回报社会。他作为企业管理者,聘过很多外地人和残疾人,努力为他们的生活减少一些压力和困难。他现在在社区工作也是这样,尽量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退休后他和好友一起创办了“五子天地”公众号。所谓“五子”,即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源头。五子天地旨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众多好友的支持下,“五子天地”媒体在不断发展,影响力持续提升。他们的团队虽然以老年人居多,但人人乐在其中,兴趣盎然。他们还购买了音箱,以及音频、视频录制设备,学习软件编辑。他们编辑、制作、刊发的文字、视频、音频内容,至今已发表300多期,成为众多文化界人士的一方文化艺术互动交流展示的平台。
回头再说他的著作《通红的炉火》,其中的友情篇、亲情篇占了近一半的篇幅,我觉得这正是他全书的灵魂,也正是王广杰待人热情,关心家人,广交朋友的性格体现。他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所以他在笔下细腻地描写了自己与老师、学友、父亲、岳父、岳母、老伴、外甥的深厚感情,对每一个人的表现和描写,都是那么淋漓尽致
有一位患了癌症的朋友,住院期间,为了缓解他的思想压力,王广杰特意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并按月缴纳话费,一直到这位朋友去世。事情过去了将近十年,人们提起这件事,无不为之感慨、唏嘘。书中的楣子姐、妙清姐、张德录、赵同军等等,都是他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成为他创作的好素材。这就不由得提到他创办的五子天地传媒,近几年来更是接触新事物,与时俱进,发挥新媒体作用,这成为自己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王广杰退休后是社区的党委委员,是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口罩时期,他不分昼夜,配合相关部门解决群众生活的难题,自己慷慨解囊,为值班站岗的志愿者们分发物资。他与社区老党员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动。书中有一篇《我与秃尾巴老李二三事》,就是描写他是怎样帮助人、解人难的故事。他从这么一个接地气的视角,小人物的小事情,以小见大,让读者从凡人小事中看到了人的真善美,挖掘出身边的闪光点。我仍然认为,这是近年来《五子天地》给他的写作滋养,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加油站和冲锋号。
王广杰,从“天重”走向社会,走到经商之路,走向文学创作,再步入媒体自办刊物;从“豆腐块”到出书,王广杰步入了通向文学殿堂的阶梯,步入了他的成功之路。
文学创作浩如渊海,永无止境。作为同道好友,也希望他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的文章来,争取攀上文学的更高峰。
我期待......
撰稿:张秋铧
责编:许壮楣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微刊推广: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推广部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