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文臣之楷模,就看文贞三士阁
文/刘孟领
如果您想了解邢州历史上的文臣先贤,那就到邢台大开元寺去看看“文贞三士阁”。魏征、宋璟、刘秉忠这三位邢台籍的“文贞公”,都有杰出的贡献与崇高的品德,会让邢台人民感到家乡有这么伟大的文臣而自豪、而骄傲。因为他们是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全国闻名的文贞公!因为他们是历史画卷中璀璨夺目的朵朵鲜花!!因为他们是千百年来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为了纪念这些邢州的英才,为了让他们的文章德业历代相传,为了振兴华夏大业,当朝皇帝根据其生前事迹赐予他们谥号一一“文贞公”。
邢台原有“三文贞公祠”,合祀唐太宗时期的至公宰相魏征、唐玄宗等时期的五朝宰相宋璟和元世祖时期的宰相刘秉忠,此祠位于清风楼后顺德府衙的东部,初名“魏文贞公宋文贞公祠”,祠内供奉魏征和宋璟,时间定格在元代延佑初年即1314年。间隔四年(元代延佑四年)即1318年,顺德路总管王结创建“常山王元太保刘文贞公祠(刘秉忠祠)”。到明万历年间,顺德府知府王守诚把三公合祠,更名叫“三文贞公祠”,因三人谥号皆为“文贞”而得名。
在元明清600多年间,三文贞公祠被邢台人香火祭奠。每年的10月10日,是顺德府官方对三文贞公祭祀之日,直到民国时期撤府留县,才取消了对三文贞公的官方祭祀。
1945年邢台解放后,三文贞公祠被拆除。近年来,为了纪念三文贞公的历史贡献和高尚品德,开元寺内建立了“文贞三士阁”,令人肃然起敬。
一、魏文贞公(徵),耿直不阿,开创“贞观之治”。
魏征(580一643年),巨鹿县魏家庄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受其父影响,学习了儒家经典和历史。为了施展才能,他30岁时告别了家人,扮作道士,云游四方。后来,38岁的他,应瓦岗军领袖李密的征召,担任元帅府参军掌记使。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降唐,魏征随到唐朝为皇太子李建成效劳。唐宣武门兵变后,魏征被李世民委任参事主薄,任谏议大夫。魏征为人耿直不阿,就是皇帝有错,他也敢提出意见,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不久,魏征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以秘书监参加国政,被封为郑国公。魏征在担任秘书监期间,直接向唐太宗面陈谏议50次,呈送皇帝奏折11次,一生的诤言多达几十万字,辅助李世民共创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辉煌。他去世后,陪葬昭陵(西安),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二、宋文贞公(璟),励精图治,开拓“开元盛世”。
宋璟(663至737年),邢台市南和区宋台村人。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朝的四大名相之一。朝野赞誉宋璟为"有脚阳春",说他像一缕春风,趟到哪里哪里如春风煦物,倍感温暖。他不为自己争名谋利,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他爱民为民的高尚品德。他在任52年,经武宗、中宗、睿宗、殇宗、玄宗五帝,担任上书右丞相。他先后经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这正是:有脚阳春送温暖,励精图治繁荣现。不为权贵拒私情,追赠太尉受礼赞。 三、刘文贞公(秉忠),大元常山侯,设计北京中轴线,功勋昭世。
刘秉忠(1216至1274年),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堪舆学家、紫金山五杰之首,累赠推崇协谋同德诩韵功臣、太师、太傅、赵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贞、文正。刘秉忠自幼聪明,13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7岁为顺德府节府令使。他之后弃官入全真道教,拜虚照禅师为师。到忽必烈幕府后,被称为“聪书记”,参与军政要务。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皇帝采纳他"大载乾元"之意,将蒙古国号定名为“大元”。我国申请成功的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肯定了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首都城市雏形的不朽功勋。正所谓:古刹人传太保刘,千古流芳此藏修。不愧文贞鞠躬瘁,铭刻乾坤常山侯。
千古诤臣魏征,有脚阳春宋璟,大元初相刘秉忠,此三人,为国为民功勋卓著,虽历千秋,令人起敬,真文臣之模范,邢台之精英,其文章德业,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