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文化寻根(打油诗《社火史话》)
●宝鸡著名民俗专家李福蔚
来源:西府新传奇
打油诗:社火史话
社虎
上古有羌族,以虎为图腾,
祭祀社与火,傩舞表忠心。
传到姜炎时,魌头加鼓舞,
神道要设教,祭祀称社虎。
社戏
社有春秋祭,祭仪成礼制,
多彩大傩仪,时名称社戏。
献祭有鼓舞,杂耍参军戏,
娱神更娱人,狂欢且严肃。
社火
(一)
宋代市井盛,勾栏休闲兴,
戏耍应时尚,社戏大分流。
登台称戏剧,留场呼哑戏,
雍域名社火,岭南叫飘色。
(二)
教民美报事,献祭耍社戏,
观灯看社火,张扬太平世。
娱神又娱人,何乐而不为,
本是同根生,千里不同式。
说明:农历蛇年正月初九至十六,先后在峪泉、火车站看“陕西省戏剧研究协会秦腔团”、“易俗社”的戏,同时看了渭滨的社火游演,引发了我对“社火”的文化寻根的兴趣,便勾勒了几首打油诗。
注释:
①打油诗: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它不讲究格律、对仗和平仄,更注重语言的通俗流畅。相传这种诗体之名源于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他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开创了打油诗的新纪元。
②社虎:是社火的别称。考察社火起始于以虎为图腾的古羌族部落祭祀报谢天地的社神,故有“社虎”之名。到了姜炎时代发明了农业,故有“神农氏”之称,为报答天地之恩,创立“腊祭”,祭祀社(土地之神)和火(赐火之神),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国泰民安。在报谢典礼上,行“傩仪”,表演“傩舞”、“百兽率舞”、“方相氏熊皮铜面”。
③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
④傩舞:上古人类为了庆贺农业丰收,举行“社祭”仪式,用巫舞献祭时,舞蹈节拍发出一种如鸟叫的“傩傩”之音,便把这种舞蹈叫“傩舞”。
⑤魌头:古代驱疫时扮神的人所蒙的面具,后演变为社火角色脸上画的“脸谱”。
⑥神道设教:神道指用自然之势教化万物,假借神鬼之道以行事。《易经•彖卦》释“观卦”是圣人的教化之道,十分神妙,达到了“天下服”的境界。圣人神道设教,首先观天之神道,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以文教化。
⑦社戏:祭祀社神(土地神)时所演的傩戏或舞蹈。
⑧大傩仪: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古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都是鬼魂乘势作祟,必须行傩仪以逐邪恶。周代,为求吉祥安宁,举国上下一起举行的叫“大傩”、“国傩”,民间举行的叫“傩戏”。多是十二岁的男童身披熊皮,戴四只眼的假面具,身穿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挥戈,一手扬盾,跳跃呼号,游演,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非常壮观。《周礼••夏官•方相氏》有载,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展示了对傩仪的一种虔恭心情。此状亦是“社虎”“社戏”“社火”的源流。《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雷鼓鼓神神祀,以灵鼓鼓社祭。”
⑨社火:早在先秦时,逢社日酬报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献祭傩仪延伸而来的“社火”活动,源于古老的“土地”和“火”崇拜。社即土地神,地能生万物,供人衣食;火即火神,火是熟食和取暖之源,认为二者有灵,加以崇拜。祭祀社和火,故名“社火”。社火别名“社虎”、“社戏”、“哑巴戏”,是民间一种自娱自乐活动,如关陇地区的社火阵容,有黑虎、灵官开道,有旗队、鼓队、炮队;接续的有马、牛、车载的社火外,还有抬阁、高跷、舞龙、舞狮、高芯、竹马、旱船、犟驴、昼社火、夜地摊社火、背社火、山社火、血社火,还有扭秧歌、打腰鼓等等。
⑩市井:城市的街市和市场的古称。
⑪勾栏瓦舍:是宋代商业性的游艺娱乐场所的统称。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勾栏”者,“俳优棚曰勾栏”,专指演出场所;“瓦舍”者,谓之“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来去自由。
⑫雍域:是指夏时的“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州”,约今“陕甘宁青新”之疆域,非指当今的凤翔地区。
⑬教化美报:出自《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是说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要有感恩天地的意识,给以美好的报答。如鼓乐、傩仪。
⑭飘色:“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是指装饰,精心巧妙的伪装。“飘色”是岭南(秦岭以南至南粤)地区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有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装故事等各种名称。它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属“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时下,珠三角地区盛行。北方社火,置于人(背)、车(载)、马、牛之上;而岭南水乡,放置位置多在装饰华丽的“色板”之上,如水色、船色、车色等“色柜”上,以巡游形式展现。
李福蔚,小字敬安,笔名夫愚。出生于1941年7月,贾村镇陵一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曾任小学教师、乡镇党委书记、凤翔师范党委书记、宝鸡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书记兼行政总负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宝鸡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孔子文化研究会监事。宝鸡民俗博物馆、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有《闻道录》《寻根录》《西府老风尚》《探俗承雅》《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民俗文论》《陈仓遗珍》《宝鸡民俗文化集萃》《婚俗撷英》等专著。为宝鸡市社科联、文联、哲学、社会科学界人物资料库成员。论文及著述在观点上具有原创性和独立的个人学术风格,被同行称为“人文学者、民俗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