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近年“高平均年龄”的是哪一代人?
——写在两会之前 吴熙禄
这是一个很好明白、多此一问的话题。
为什么说很好明白,因为考证这个问题,用不着“碳十四”,年龄在那摆着呢。现实公元纪年减去平均年龄,以2022年我国人均年龄78·3岁为例,撑起这一数字的无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有人或许说,这一代人总体上走了,后续年代出生的人,随着年龄的递增,不就顶上去了吗!
没错。如果后续的人都有前代人的身板,没有问题,问题是有吗?
反观近些年因饮食安全问题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的年轻化,国人总体的身体状况及其走势很不乐观,想保持近几年的高平均年龄,我认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近些年来,暂且别说与日俱增的病死率,事故率,就说“悬梁自尽”这种古来某些“风烛残年”者的了断方式,竟悄然走进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年,时闻十几岁的孩子“寻了短见”,着实令人痛心!
青少年、中壮年的高死亡率,足以抽掉平均年龄的基石,还奢谈什么保持甚至递增国人的平均年龄!这已不仅是老一辈人的担忧,很多年轻人已意识到了危机,声言“(他们)绝对活不到老一辈的年龄!”这种清醒,深深刺痛着老一辈人的心。它既反映了年轻人对不良生活状况的无奈,同时从健康角度认可了老一辈曾经的苦日子。
为什么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出生、并活下来的人,同期身体状况明显好于下一辈?原因不陌生,与近几十年相比,这代人的大半辈子生活在天蓝、水清、粮真的年代,吃的粮食、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接触的东西无化学污染;不良生活习惯,也因条件限制、风尚不同,总体上与这代人的年轻时代无缘。还因为那个时代没有良种和化肥,亩产极低,粮食不够吃,不得已以植物根茎叶类充饥,这虽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但客观上远离了“富贵病”。老来赶上先进的医疗条件,得以撑起中国高平均年龄的蓝天!
上面提到了早年的自然生活条件对人身体的益处,有人可能会嘲笑我们“可以回到那个年代啊!”说得轻巧!你认为那个年代就那么廉价吗?它高贵到腰缠万贯的人不配享,因为现在你有钱也买不到那片“天蓝、水清、粮真且没有黄赌毒黑泛滥……”的净土!
国人渴望温饱的生活,但不能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怀念那个清正时代!很幸运,老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曾经与那片净土为伍,根扎青山绿水之中。人生赚大了:不仅打下了共和国的家底,而且生成磨练出一副健康身板,否则怎么会撑起近几年的高平均年龄!
这代人无负他们所处的年代,然遗憾余年不多!面对几十年的食品安全和生存压力,他们担心:老辈年龄的老本还能吃几天?少量寿星如何弥补国人年龄的“亏空”……
话题回到本文题目,这么明白的话题,我为什么要多此一问?因为根据《柳叶刀》国际期刊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大陆人口的寿命为81.3岁,其中女性为85·1岁,男性为78·1岁。数字令人振奋,然其乐观的预测与国人的感觉大相径庭!究竟是国人“杞人忧天”,还是专家盲目乐观,拭目以待!
我情愿相信国际刊物《柳叶刀》的预测是对的!当然切合实际的是从现在开始改善国人的生存环境,使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老年延年益寿,使《柳叶刀》研究报告的预测变为现实!
2025年3月2日于汶河社区(原金鼎花园南区)
作者简介:吴熙禄,网名“棋山风景”。1947年12月生。籍贯济南市钢城区里辛镇(原棋山管委)圈里村。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职教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论文《论自学》获1986年度省电大“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违背客观规律质疑》收入1990年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改革与建设的哲学》。1990年获“山东省职工教育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10月退休后,从事家族、地方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2020年被聘为《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顾问。之间曾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内部读物《汶水流情》《雁过留声》《玉壶冰心》《荣河纪行》《门槛记》《荣河遗爱》等。正式出版历史小说《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天光云影》。其中大部分作品被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方志馆、济南市档案馆、莱芜区档案馆、钢城区档案馆、钢城区图书馆、莱钢档案馆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