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诗到南都诗点评二
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二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
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此首用论语典。
其三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此首用陶渊明桃花源典。
其四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
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
不必问谁家,颇显洒脱。
其五
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
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
此诗颇有禅意。好一幅溪坐诗画,显王维诗风。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只有赤子之心,才能把自己融入自然,敏感的体验到自然变化和美。此诗人一颗空明之心,发灵气,赋清诗。
送德观归省二首
其一
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
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
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
瑯琊春色如相忆,好放山阴月下船。
其二
郎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瑯琊春。
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
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
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
上述两首诗中,上首颈联“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和下首颔联“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极佳,道尽了已经悟道,几经磨练的阳明天地为家的旷达。人生那里不能赏雪呢?
寄浮峰诗社
晚凉庭院坐新秋,微月初生亦满楼。
千里故人谁命驾,百年多病有孤舟。
风霜草木惊时态,砧杵关河动远愁。
饮水曲肱吾自乐,茆堂今在越溪头。
此诗也有杜诗之风。乃秋夜怀远之诗。浮峰诗社是阳明年轻时在故乡余姚结的诗社。如今远在千里之外,宦海沉浮,虽然在龙场已经悟道,但与家国无补,证道却难,因此不仅怀念起旧时自在快乐的时光来。
诸用文归用子美韵为别
一别烟云岁月深,天涯相见二毛侵。
孤帆江上亲朋意,樽酒灯前故国心。
冷雪晴林还作雨,鸟声幽谷自成吟。
饮余莫上峰头望,烟树迷茫思不禁。
此诗具有杜甫诗风。首联先说分别日久,相见已到体衰之年。颔联则用形象语言描述自己的思乡之意。颈联再述眼前寂清,尾联所说故乡不可登高望,怕再伤情。层层继进,岁月的久远,遥远的空间,往事实景,尽在其中。真乃好诗。
登阅江楼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此诗怀古。颔联说明了江山在德不在险的道理。人心险恶,天险又有何用?四境不安,京城修成石城也无用。阳明高见卓识。阅江楼在南京,为明太祖所筑。
送刘伯光
五月茅茨静竹扉,论心方洽忽辞归。
沧江独棹冲新暑,白发高堂恋夕晖。
谩道六经皆注脚,还谁一语悟真机?
相知若问年来意,已傍西湖买钓矶。
颈联发感慨,六经注脚那么多,又有谁真正知道和一语道透先贤真意?
寄潘南山
秋风吹散锦溪云,一笑南山雨后新。
诗妙尽从言外得,易微谁见画前真?
登山脚健何妨老,留客情深不计贫。
朱吕月林传故事,他年还许上西邻。
妙哉颔联,颇具禅意。妙诗留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所谓妙得言外。而大道又岂是用画可以表现出来的?大道至简,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阳明诗妙处在于将哲理用形象语言表现出来,既有形象感人,首联所谓秋风散云见青山,属于实景,内蕴颔联哲理。颔联也非单纯议论,又用类比,使人顿悟。诗趣正在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