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AI作诗的思考
作者/晴 远
AI作诗,近年来已从新奇事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凭借强大算法,能在瞬间生成诗作,无论是五言绝句的凝练,还是长篇古风的磅礴,似乎都不在话下。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积极方面看,AI作诗极大拓展了诗歌创作的边界。它能整合海量诗词数据,跨越时空汇聚灵感,为诗歌创作带来全新视角与表达方式。比如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它可能给出出人意料却又合乎逻辑的意象组合,让读者感受到别样诗意。对诗歌爱好者而言,AI作诗是得力助手,能激发创作灵感,辅助推敲词句,甚至为诗歌研究提供丰富素材,助力探索诗歌形式与风格演变。
然而,AI作诗也面临诸多质疑。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人类诗人将生活感悟、悲欢离合倾注于笔尖,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是灵魂所在。而AI缺乏真实情感体验,尽管生成的诗韵律和谐、辞藻优美,却往往难以触动人心深处。比如写思乡之情,人类诗人或许融入儿时故乡场景、对亲人思念等真切情感,AI虽能堆砌相关词汇,却难有那种直击心灵的感染力。打动不了读者的真情。
再者,依赖AI作诗,会削弱人类自身创造力。诗歌创作是独特思维过程,需观察、思考、沉淀。若事事借助AI,创作能力会逐渐退化。就像写字用惯拼音输入法,提笔可能忘字。
总体而言,AI作诗,是科技与文学碰撞的产物,不仅仅是诗词,包括小说、散文、现代诗歌、行政文书以及总结讲话和作文论文等、所有语言文字,AI都会写作,这已成为大势所趋,抗拒成为不可能。AI有其价值与局限。我们应理性看待。但是区分真与假,已成为诗词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如何鉴别AI作的诗词呢?
在当今,学会鉴别AI所作诗词,对于诗词爱好者而言十分必要。以下几个方法供参考。
一、缺乏情感深度与独特性:人类创作的诗词饱含个人独特情感与经历。比如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满是对家国破碎的沉痛。而AI虽能运用情感词汇,但情感表达常显笼统、生硬,缺乏从生活深处提炼出的真挚与独特,读起来难以产生强烈共鸣。
二.语言风格不突出,连贯性差:人类诗人有独特语言风格,李白豪放飘逸,李清照婉约细腻。他们创作时,诗句间逻辑连贯自然,源于内在情感与思维推动。AI作诗有时会出现语言生硬拼接,为凑格律而使语句生涩,上下句过渡不流畅,比如意象转换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可能形成个人风格。
三、创新与个性化显现不出来:人类诗人不断突破创新,能将新元素融入诗词。像现代诗人会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入诗。AI作诗基于已有数据学习,易落入固定模式与套路,意象、表达较为常规,难有打破传统、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举。
四、知识与情境合理性差:人类创作时会充分考虑情境与知识的合理性。比如描写秋天景色,不会出现春天特有的花卉。但AI可能因数据处理偏差,在诗词中出现违背常识或情境不符的内容。比如在你看到的现场景象中,不可能惟妙惟肖的描写出来。概念性强,真切性差。通用性强,具体性差。
总之,AI做诗,用词呆板,与实际结合不严谨,顺滑空泛等,给人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又不贴切、不实际的感觉。缺乏作者真实的情感描述,缺乏个性且没有灵动性。禁不住仔细地推敲。通过从这些方面考量诗词,便能更好地分辨出是否为AI所作。通过对比,感受人类诗词的独特魅力。
另外,近些年来电脑的利用和诗词检测软件的运用,的确对于书写诗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有的说,没有电脑,创作出符合规则的诗词就很难了,这话有一定道理。的确现在写诗,比古人方便多了,资料都在电脑里,随时可以查找,纯粹用手写的可能不多了,格律可以帮助检测了。但无论如何,书写诗词是需要文学功底的,这不仅包括文学常识,还包括对于汉语字的平仄、表意、词性、词义、词的组成等基础打牢固,但就格律诗规则要求,没有经过一定的学习,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好的。所以,无论现代科技怎么的介入,基础知识和自身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是不可替代的。想成为诗人,必须把基础夯实。必须把思想端正。想写出好诗,必须提高认知,增强能力,单靠写作工具是走不远的。希望更多的诗友们正视现实,正确的运用但不依赖现代科技工具,写出质量更高,更贴近生活,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诗词。
202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