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就的不凡人生
——读盛洪义散文集《摊煎饼》有感
作者/任延红
在济南的文化圈子里,盛洪义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拗”,讲起话来不轻易妥协,句句都带着自己的坚持;有人说他“倔”,认定的事情就像被钉死了一样,八匹马都拉不回来;而济南人更是用一个独特的“斜”字来形容他,透着一股旁人难以理解的执拗劲儿。
初次听闻盛洪义这个名字,是“书画家盛洪义”,那些或褒或贬的评价让我对他充满了好奇。直到有机会结识盛老师,和他面对面交谈,才发现他身上确实有一种别样的气质。后来,他多次参加我们“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更是让我的好奇翻倍。
当他把他的散文集《摊煎饼》放在我手里的时候,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他是书画家还是作家?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那质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深深触动了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他对生活的一次次深情告白,毫无保留地袒露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盛老师出生于沂蒙山区莒县的一个小山村,命运的不幸在他尚不足两岁时便降临——母亲离世,家境贫寒,生活极为困苦,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在他小学二三年级时,命运的转折悄然出现。一次,王老师看到他在作业本上画的画,不禁赞叹:“看样他还真有点绘画的才气。”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夸赞,却如同点亮了他心中一盏明灯,成为他此后不懈追求绘画艺术的动力源泉。
从那以后,盛老师如饥似渴地寻找一切可以看画、临画的机会。村里的阶级教育展室,他进不去就趴在窗子上看;路边墙上的识字图解,他也不放过;小伙伴们的小人书,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只要有绘画的机会,他都紧紧抓住,从不轻易放过。他的这份执着与执拗,让老师们对他刮目相看,不少老师都愿意抽出时间指导他的绘画。
后来,盛老师参军入伍。站岗时,他总是主动选择别人都不愿站的时间点,只为了少睡一觉,借着路灯光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一有空,他就拿起画笔,战友们玩扑克时,他就把他们当作模特画速写。家乡的南山,是他儿时的乐园,也是他心中山水的最初模样,成为他笔下常绘的对象;部队驻地的南山,同样承载着他无数次的描摹。
功夫不负有心人,盛老师的苦学终于有了回报。当兵第二年他的处女作《帮厨》发表在军区《前卫报》上,此后更是佳作频出,一发不可收拾,军功章也多次佩戴在他的胸前。


然而,即便取得了这些成绩,盛老师依旧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而是积极寻找各种拜师学艺的机会。并有幸成为了德高望重的书画大家魏启后先生的得意门生。为了能去中央美院进修,他甚至放弃了晋升的机会。如今,盛老师的个人书画展遍布省内外,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与创作。
在部队时,哪怕是在军区招待所的餐厅端盘子,盛老师也能从中找到学习的契机。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平凡的岗位》,描绘了招待员、炊事员的生活,参加了济南军区的美展。在通信训练大队电影组期间,为了丰富军营生活,他为战士们举办书画讲座、绘制幻灯片、为《前卫报》画插图,还举办书画摄影展。其中,他用线描手法绘制的幻灯片《芳草心》在济南军区司令部举行的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盛老师经常利用假期外出写生,在部队时曾参加军区政治部组织的革命老区“太行山、大别山和沂蒙山”三山采风的任务,他历时三个月,从金秋到寒冬,一路艰辛。革命老区经济条件差,山路崎岖难行,他背着行囊,辗转各地,疲惫与辛苦交织。但他沉浸在绘画中,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寒冷,有时画到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才惊觉离住所还十分遥远,可内心却全是满足。
盛老师常说,他的父亲虽然不懂艺术,却全力支持他学画;哥哥们在温饱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省吃俭用给他买画笔和颜料。后来,他娶了一个泉城的姑娘为妻,妻子更是全身心支持他的绘画事业,不仅将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还与他一起学书法,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提及这些,盛老师总是不自觉地感慨:“我现在很幸福。”
这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口中那些看似略带贬义的词汇,实则是对盛老师在艺术追求上的高度赞扬。在这个追求快速和功利的时代,他却能抛开外界的喧嚣与诱惑,坚守着自己的艺术阵地。
他的“拗”,是对艺术标准的严苛,绝不允许丝毫的敷衍;他的“倔”,是在面对创作瓶颈时的不屈不挠,一次次地尝试突破;他的“斜”,则是在艺术探索道路上走出的独特轨迹,不随波逐流,勇敢地开辟属于自己的方向。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