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纪行(游记散文,1-5篇)
文/王瑞竹(青岛)
从走进崂山、认识崂山,到热爱 崂山、记录崂山,并出版崂山文化方 面的图书,宣传崂山及崂山优秀的历 史传统文化的突击年月已渐远去。闲 暇时间翻看当年的纪行,颇有感触。
我想介绍几篇当年的记录,今天先发 两篇吧,以飨热爱崂山文化的朋友们。
1、《初次进崂山8天》
记于2011年8月中旬
为什么崂山有那么多美誉:“海 上名山第一”、“道教名山”、“海上仙 山”、“神仙洞窟”等?游过崂山就得 到答案了。
本人愿意把游崂山所得告诉所有 想知道的人们,以激起我们对崂山,对青岛,对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热恋。本人游崂山的起因应归于 热爱美术。我初中一年级放暑假的时 候,青岛市中学美术教师有一次赴崂 山八天的写生活动。那时,我是学校 美术小组的成员,我们的美术教师刘 老师决定带上他喜欢的两个学生一同 前往,我和同级的一位同学就有幸参 加了这次活动。那是1962年,当时的 交通条件差,从青岛市区去崂山,只 能先乘车去几十里路以外的李村,再 换车到北宅的什么车站,然后的路只能步行了。下车后领队说,到大崂, 走到大崂就要进山了。 一行二十几人 中,只有我们两个学生,其他都是中 学美术教师。每人背着铺盖、行李卷,外加一个大画夹。沿着乡间小路,约莫个把小时,我们走到大崂了。计划行程第一天的目的地是崂山 北九水。那天刚刚下过雨,当走到山 脚下时,远处山巅方向“嘎-嘎-嘎,嘎嘎噶——"响过几声清脆的雷声。
走近山区,又刚刚下过雨,空气十分 清新,感觉很爽,精神抖擞,对从未 到过的这座大山真有快快一探究竟的 冲动。我们的队伍速速鱼贯前行,从 大崂奔孙家村,然后经卧龙村,我乐 村,就开始进山了。
我乐村南端是外北九水的一水。 九水分外九水和内九水等,内九水在 外九水以南。我们开始由北至南进发。一水的左右两侧是高山,左侧山 名为黑虎山,整个山脊就是一只向南 张望的卧虎象形石。像是在忠实守卫 着崂山北九水的进山大门。黑虎山前 后,进山的路约两米宽,由花岗岩石 条铺成,尽管石条表面没有打磨平整 的细加工,但还是好走的。路的左侧 是山体,右侧下方是山涧流水。宽宽 的山涧当中尽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说鹅卵石,不恰当,因为放眼 望去石头都太大,这些浑圆石有的比 房间还大,涧水从石缝中流过。满山 涧的大小浑圆石,那么多,对于一个 从未进过大山的城市里长大的14岁孩 子来说,是十分新奇的,印象特别深 刻。
一路走来,一路观赏,特别兴 奋。高山、绿树、野草和鲜花都比不过满山涧的“鹅卵石”景象新鲜。兴头 还未过去,在山路左侧的草地上,大 家又发现了在城市里从未见过的鲜活 植物“托盘”,就是草莓。野草莓只是 个头小了许多,只有常见草莓一半大 小,外形是一样的,自然我们很欣喜。一边走,一边采摘,观赏着,品 尝着,还真是草莓的味道,只是略酸 了一点。这种摘采野果的景象,过去 只在童话书在中见过,这次在崂山, 我终于体验了一把。
当走到一处约20多度的上坡时, 远远望去有一座山峰很独特,领队说,那是骆驼头,骆驼峰位于外六水,它位于山路的左侧,山路右侧则 是从北九水流下的一条山涧河流,河 流再右边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松树。当 我们走过骆驼峰,再回望骆驼头时, 觉得这象形石更气派,伸着笔直有力长脖的骆驼头,傲视着远方,更逼真,更形象。于是,有人提议,停下 来画画吧。大家各自找好位置,准备 作画。有人速写,有人画彩画。大多 数老师在打稿画水彩画。而我就速写 了一幅骆驼头。
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在放牛,我曾未看到这种画面,很感兴趣,于是,就速速画了一幅牧童放牛的铅笔 画,草就两幅铅笔画,感觉很有收获。大家忙活了好一阵子,又向九水 村进发了。大约不到半个小时,我们 到 了 。
九水村,说是个村,却没有发现 有个像样子的村落。最有印象的就是 东面山坡上有上、下两座三层别墅,
一座叫公鸡楼,另一座叫母鸡楼。在 山脚下的林荫里,有一座小学,那就 是北九水小学。往西北看,西山脚下,有一座大型疗养院,是北九水疗 养院,这里环境幽雅,让人感觉惬意。至于山民的山居,就没有什么印 象了,可能当时山民一是少,再一个 是居住分散的缘故吧。
我们在这里住了三夜,分住在这 两栋小楼里。这四天三夜,我们分头 各处写生。餐后,我们会在楼顶的小 木亭子里小憩一下,俯瞰四周,可以 听到由南向北的哗哗山涧流水声。涧 水西面,实际上是四周,都是郁郁葱 葱、延绵不断的高山。蓝天绿树,鸟 鸣泉涌。真真舒心。在这样时候,常 常会有人唱起歌来。我们的刘老师爱 唱《金瓶似的小山》,我们会立即跟 着唱起来:“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 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明镜 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 水已够我喜欢/北京城里的毛主席/虽然没有见过你/你给我的温暖/却永在 我身边/北京城里的毛主席/虽然没有 见过你/你给我的温暖/却永在我身边…....”
在北九水印象深刻的还有靛港 湾。从驻地向南走, 一直都是石条路,或石条台阶,很好走。大约一个 小时便是靛港湾了。走近这个景点, 左面,也就是东面绝壁上,离地面约 一丈左右的地方镌刻着三个字经六、 七十厘米的大字“潮音瀑”,仔细看来,是民国某年某人的书法。前面, 也就是南面的瀑布就叫做潮音瀑,向 着飞流直下的瀑布方向望去,只见一 架拱形小桥横跨涧水,连接涧水东西 两岸,小桥的前方,即南方瀑布下的 一湾清澈的山泉水,人们叫她靛港湾。水底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小不 等的鹅卵石。再看东西两侧,便是刀削般耸立的岩壁,直向南望去,在东 西两座山峰之间,白色的山泉水奔流 直泄,中途的岩石像一级台阶一挡,那瀑布便溅爆出了无数的珍珠般浪花,蹦跳着随主流奔向底部的水潭,又泛起了漫天飞舞的白浪花。那奔流 声,那冲击声,加上四周绝壁的回音 共振,那瀑布就像潮水般激荡着,回 响着。难怪前人观后写下了“潮音瀑” 题刻。环顾四周,欣赏美景,接下来,又是一阵子写生忙活。
三天后,我们结束了北九水的写 生活动。开始向崂山北部仰口的华严 寺小学驻点进发。我们在领队的指挥 下,从北九水折回北走,到了孙家村 又向东拐,走的是劈石口那条老路,先是从南北岭走上坡山路,后又下坡 走过十八盘,经王哥庄,直奔华严寺小学。这次的转移经过的山道路途不 近,郁郁葱葱的山野,有红艳艳的映 山红等各种花草,在一处山坡上,我 们发现了一大批黄色的大花,那颜色,黄的那么新鲜,那么娇艳。有人 大声说:“黄花菜!”于是,大家不约 而同,都采起了黄花菜。途中的收获,增添我们不少情趣。
华严寺小学当时就在雕龙嘴村附 近的海边。从小学出来,前面不远就 是海滩。这里的环境与北九水不同, 北九水是在群山、林木、山泉和涧水 的环绕之中,给人的感觉像是画家笔 下的山水花木风景画。而华严寺小学 呢,这边的环境虽然也是有山有水,但是感觉上却是开放、粗狂和豪放。 小学面对的是大海,背靠的山,多是 裸露巨岩的山。这是崂山北部大山的 特点,山峰、山脊多是乱石插天,山顶树木极少。
当时8月份学校放暑假,我们一 行到达华严寺小学全部住在一间教室。第二天一早我们准备要爬山,上 雕龙嘴后山的白云洞。早上,大家都 没有忘记昨天采摘的黄花菜,结果一 看,晾在各处的黄花基本上都完了。 夜里又下过雨,我们凉的黄花菜粘的 粘,烂的烂,白忙活了。早饭后,我 们的队伍出发了,直奔小学后雕龙嘴 后山的白云洞。去往白云洞的山路是 山民和道士们踩出来的步步登高的羊 肠小道,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段长长的山路是要穿过竹林,那感觉像是到 了祖国南方的竹林山,别有一番滋味。
白云洞是一处道观,这里有树龄 1300多年的银杏。留下印象的首先是 那两株木梨树,八月正是木梨结果的时候,听说白云洞的木梨树是崂山仅 有的棵木梨树,很是稀罕。之前我 们就听说过,白龙洞在日寇侵略青岛 时是立了功的,当时,村民们等就是 靠上山躲进白云洞的办法来躲避日寇 的。
1962年那会儿,白云洞还有道 士,进了道观,右边有间牲口屋,里 面好像是一头拉磨的驴。再往前走好 像是伙房,道士在烧火为我们煮开水。之后,我们在主厅喝茶、聊天。 我发现,大厅北墙上方悬挂着大匾, 匾上的油漆皮,一块一块地有像擦滑 板一样的往下方滑落的痕迹,这自然 是白云洞长年云雾缭绕的结果。
白云洞的结构是,有一块巨大的 岩石像屋顶在洞的上方,被支撑在左 右的巨石上,是一天然屋顶,洞的前 方是人工砌上的墙壁和门窗。白云洞内的空间很宽敞。
第三天,我参加了老师们在华严 寺的写生。华严寺周围也有密密麻麻 的竹林,当然还有松树等别的树木。 华严寺给我的印象是荒芜破败的,只 有寺院的山门尚好,特别是山门上方 的大匾,金色的大字“华严寺”,加上 紫色的底子,神秘庄严,让人肃然起 敬。可是,进了山门看到的却是另一 番景象,只见远远走着一位老尼姑, 还有倾倒的殿堂。加上杂草丛生,真 是一片荒凉景象。我随老师在山门坡 下画了一幅水彩画 … ..
八天后,我们结束了这次崂山采 风活动。从华严寺小学返青时,正值 雨过天晴,就是因为下过雨,漫水桥 不能通车,所以,我们不得不步行了 一整天,从华严寺小学经过仰口, 一 直走到李村去,才能坐上返回青岛的市郊车。我一个只有14岁的初一学 生,背着铺盖、行李,和大画架,跟 随老师们走啊,走。到李村时,天已 经黑下来了。我们坐上回青岛的末班 汽车。汽车一开,发动一震,我感到
我的脚已经不是我的了,像酥了一样。现在的崂山,真是旧貌换新颜了。汽车可以绕崂山一周,而且,山 中,还不止一条汽车路,今非昔比了!八天的崂山写生任务完成后,紧 接着在青岛市文登路小学举行了“青 岛市中学美术教师崂山写生画展”。
我们跟随老师经历了这次善始善终的 崂山写生活动,增长了见识,崂山也 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2、《深山寻邱诗石刻》
2011年8月22日多云
今天我带着寻找崂山石刻并拍照 留影的任务来到崂山。想绕崂山一周,认识崂山,寻找丘(处机)诗刻 40首等。不是像半个世纪前那次到崂 山,可以休闲,观赏,细细的尽情接 受大自然的赏赐,享受和品味人间仙 境所有的山海奇观和人文遗产。今天 是急急忙忙来完成任务的。
我今天打算,从崂山的南端走到 北端,走遍崂山的几个主要景点,第 一天先对崂山有一个总体感觉。在走 马观花的同时,不特意去寻找某一处 刻石,只管拍摄顺路碰到的即可。为 什么这样做?就是时间紧。
1998年,我为崂山文化馆英译 了崂山古诗词一百余首,这组诗词本 打算供书法家写,出版画册。后来出版的画册里只选用了其中的21首(连 同英译文)。次年,我选出100首成 册,准备出版,被告知出版此书“出 力不讨好",因而100首出版一事搁浅。这次,我只选出刻在岩石上的诗 词,准备出版,出版社同意了。有编 辑建议说,既然这些诗词是刻在岩石 上的,就应当把这些诗词石刻拍摄下 来,读者阅读此书就如同进到崂山实 地游览。好!这个主意正和我意,之 前我就这样要求过会摄影的朋友一块 来操作这本书,可是被拒绝了,理由 是“别人都照过了”,我看是人家不感 兴趣。今天,由我这个不甚懂摄影的人来自己做,实在不自信,那位编辑 鼓励了我。现在,书稿在出版社,就 等着这批照片了。
清晨,我备好一小暖瓶热水, 一 个馒头,半包青食的饼干,小相机和几页打印好的崂山景点路线图,手提 着就出发了。我从香港东路与崂山路 的对接路口乘车,这里的公交车站是 松岭路站。经过这里到崂山南线的车 很多,有直达的台东来的104路、轮 渡经团岛来的304路,还有一些得中 途换车的301路车等等。我乘304路,没有一个小时就到大河东站了, 这里就是崂山南线的入山口,崂山大 河东客服中心在这里,从这里换乘崂 山景区内的大巴,大巴可以将游客带 到崂山的各个景点。
约20分钟后大巴到了第一个停车 点“八水河景区”,停车场的右面,就 是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左面,就是北面,是连绵不断的崂山。在水 泥地面停车场的北侧,有一处醒目的 油成大红色的大字“海上名山第一崂 山”,远远看去,每个大字至少有三米高。大字是阳刻在经过人工处理过 的岩壁上的,岩壁至少有15-20米高,岩壁前面,有水塘、花坛,中央 的台座上塑有一只大大的海螺。很是 壮观。大字题刻的东面,也就是停车 场的东北侧,有花岗岩台阶,直通山 上的上清宫、明霞洞等一些景点。我 想,中途的景点不能下车看,得继续 前行。先乘车赶往崂山最著名的道观 太清宫,那里的石刻多呀。从八水河 景区停车场到太清宫,很快,也就行 驶了一刻多钟吧。一来到太清宫,在 太清宫南墙外,映入眼帘的是一浑圆 石,上刻隶书大字“道教全真天下第 二丛林”,阴刻,字径约30厘米。 一 铜板镶嵌在题刻落款处,上镌:“宋 庆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长春、刘长生 同他道侣五人号曰七真,由宁海之昆仑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 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 律。”末署:“魏本善书”。
拍照罢,我马上进庙,先去找丘 处机真人的十首诗。进庙后,最先碰 到的却是康有为的诗刻。诗刻于太清 宫后山崖壁上,为崂山著名之刻石,观赏者络绎不绝。我停下来,观看、 拍照。整篇长诗是镌刻在像黑板一样 平整的略黑色大理石上的,大理石石 板镶嵌在岩壁上。字比较小,石刻周 边又有树木遮阳,拍摄出来的诗文不 太清晰,不太好认。于是,我就多角 度,前后多拍了一些,还拍了一些特 写。不管怎样,还是认出来了。诗刻 全文如下:“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 滨; … ... (略)。此乃葵亥(公元1923年)五月康有为来青赋诗。
太清宫的丘处机十首诗诗刻离康有为诗刻不远,再往后山方向走就看 到了。这十首诗保护的也很好,这里 和白龙洞的二十首诗一样,都有800 多年的岁数了。我很幸运,在一天之 内都看到了。赶紧拍照留影。这十首 诗很清晰,拍照很成功。诗刻全文为:“长春真人于大安乙巳年到此作诗十首烟岚初别上清宫,晓色依稀路 径通。…... (略)。诗歌于庚寅年十 一月上石”,刻在太清宫三皇殿后之 山石上。约两公尺见方,字径约五公 分。据《崂山太清宫志》载:“嘉定二年己巳(公元1209年),即金大安 元年,邱祖由胶西来本宫说法阐教,居数载,始回莱州昊天观,临行时复 留诗十首。”上石年“庚寅”为公元1230年,南宋绍定三年,金哀帝正大 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北京白云观 后之第四年,与题诗年月相距二十余载。据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代笔 并上石镌刻。
太清宫石刻很多,先观瞻、拍摄 了丘处机和康有为的诗刻,对太清宫 有一大致了解,其他石刻,以后再说 吧。已近是11点了。马上乘大巴返回 八水河景区吧。车返回到八水河景区 已经是11点半了。在八水河景区入山 口的台阶处,这里很干净,我坐下来 喝了点热水,胡乱吃了一点东西,吃 饱喝足了,便快速登山,奔向上清宫。我走得快,经过了龙潭瀑,及其 水库,穿过树林和竹林,顶多有40分 钟吧,上清宫到了。我一进道观,便 打听丘处机在这里的十首诗。说是在 西院,真好找,诗铑于上清宫玉皇殿 西墙外之浑圆石上。石已下陷,字几 没土中。字径十公分左右,楷书。此 诗10首诗为大安己巳年(公元1209年)邱长春所题。诗刻之上部自右而 左横书“鳌山上清宫”。十首诗的字面 从朝向东南一直镌刻到朝向正南。在 十首诗的正上方刻有五个正楷大字:
“鳌山上清宫”。全部诗文如下:“长 春真人作诗十首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环。 … .. … (略)。诗歌于庚寅年十一月上石朝真桥石匠张伯川吕直卿修善甫刻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找到丘处机上清宫的十 首诗后,今天来上清宫的主要目标就 达到了。
今天已无时间再往上走去明霞洞 等地方了。得赶紧回返。速速下山,只用了30多分钟, 一直是跑下山的。 又坐上大巴,中途太清索道没有下 车,不到一个小时钟,几十分钟吧, 华严寺停车场到了。还没有停车时, 就远远看到在砥柱石上的四个大字“山海奇观”。下车后,赶忙跑向停车 场东北角的砥柱石,朝东的岩面上镌 “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字径约2米,为昔日崂山最大的石刻。拍摄完结, 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没能往山上走,也就是没能去华严寺,下一次吧。接着又坐上大巴,直接去了仰口 风景区。总之,先乘车绕崂山看看究竟,有一个大概印象。 一直到了终点仰 口 。
仰口,是崂山北线的入山口。来 这里,可以从市里走我经过的路线, 也可以直接乘公交车走滨海大道,穿 过仰口隧道,到达仰口。不管是从青 岛市里出发,还是从青岛市北部的李 村、城阳等处出发,到崂山仰口的公 交车都很多,很方便。仰口这里可以游览、观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多、 很多。我终于到仰口了,很兴奋的、 急匆匆的沿着花岗岩石条铺就的约两 米宽的进山路,开始登山。 一路上, 石条路铺设很规整。开始进山时,石 条山路是小坡度的,缓缓的向上。走 一段,就有一段石条台阶,山路坡度 慢慢的大起来。山路基本上是在林荫 里,沿路两侧多是高高的松树,也夹 杂着一些落叶草木。走在这样的山道 上很是享受,尽管我带着任务,走得 快,顾不上细细品味和充分享受这一 切,但还是感到了这里的清新、幽静,特别是感觉自己的大脑浸润在这天然氧吧里,清清静静、毫无杂念。 我舒舒服服地往前赶,快到太平宫时,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注意到了崂 山山里的石刻,那时在进山石条路的 左侧,也就是路的南侧。石条路的前方出现了十几蹬台阶,在最上层台阶 的左侧有一巨岩,好像刻有什么大字,从巨岩再往左看,有一更大的巨 石。远看,巨石朝东的面上有规整竖 刻的文字,像是律诗。我喜出望外, 三步并作两步,走出石条路, 一边扳 开带刺的洋槐枝条, 一边在长满杂草 的树从里,向坡上的巨石走去。小坡 虽不长,但没有路,加之在这8月份 的时候,除了杂草树木外,令人紧张 的是崂山的毒蛇“土呛子”。幸好,我 没碰上,因为我总是不断的用树枝敲 打着前方的草木。我站在了在崂山寻找到的第一首律诗石刻面前,赶忙打 开小相机,对准诗刻就拍,生怕拍不 到似的。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换了 几个角度拍摄,可留下了不少照片。 确定诗刻照片拍好了,我又继续爬坡 南移,找题刻“疑是幻境”的拍摄位置,因为旧石刻“疑是幻境”与杨泽的 五律同石,只是字面向南,不在一个 方向。旧石刻“疑是幻境”是“丁丑冬 月”“孙文斌题”。石刻“疑是幻境”不 属于诗刻,是题刻,不是我这次的拍 摄任务。可是我想,既然来了,碰上 了,就拍吧。反正诗刻、题刻等都属 于石刻,这些照片资料早晚是需要的。又是一顿忙活,将旧石刻“疑是 幻境”的照片拍好。
这会儿,我便迅速撤离这可怕的 草丛,来到石条路上。现在已经可以 说,今天没有白来崂山,因为不管多 少,我已经找到石刻了,诗刻“上苑” 和题刻“疑是幻境”。于是,在这安全 的石条路上,我开始欣赏起这初次见 面的诗刻。这是一首明代即墨县令扬 泽的诗,诗前竖刻“上苑”二字,下面 竖刻“杨泽”,随后竖刻八行五言诗文。诗刻全部文字为:“上苑杨泽上 苑盘松阵,半山宫殿深。麟峋深石洞,烂漫叠花簪。峭壁文苔篆,巉岩曲鸟吟。仙人桥吓水,声响戛鸣琴。”据记载,此诗由杜颂琴书,是 1981年上石的。拍摄完毕,我关上小 相机,挂在脖子上,喝了几口热水,拾掇起尼龙提袋,又开始登山。决定 先去太平宫。那里面有不少石刻。
太平宫很快到了。进山门后,左 右一看,远远就看到左侧院子,即西 园,里面有石刻。不由分说,我就拐 进了西园。啊!西园确实宝贝不少,有“仙人洞”、“龙涎”等题刻,还有古、今诗刻。又是急忙拍摄。由于时 间紧,还要走多地,这一次,只能拍 摄最需要的“太平宫即事二首”,诗刻 于太平宫东南隅眠龙石中央。下署: “正德已亥仲秋晦日奉敕巡察海道,献陈海波道人。牛鸣世书,元中命刻 石。”诗刻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为崂山较古之刻石遗迹。作者 应为牛鸣世,人谓“牛佥事”。诗曰: “绿树依稀侣雁行,玉泉错落水淙淙。 … .. … (略)”
“太平宫即事二首”诗刻照片拍 好,我立即又窜到东院等各处扫了一 眼,快速奔向太平宫北面的白龙洞,因为那里有丘处机真人著名的诗刻20 首。我几乎是一路小跑下了山。又从 入山口处,向北拐,不远处再向西拐,经过一段满是浑圆石的山涧,开 始爬山,在满是松树等的上苑山东北 麓,在不远的山坡上,远远就看到巨 岩下的白龙洞了。
走近白龙洞,看到丘真人的诗 刻,我震撼!八百年前的诗刻遗迹,其规模,其气势,是崂山诗刻的唯一!诗刻书写规范、美观,镌刻工整 细致,完好无损,古今观止。白龙洞 为全真道教七真之一邱长春修真处。 洞额刻邱长春诗(七绝)二十首。字 径十余公分,规模颇巨,刻功颇佳, 为崂山最负盛名之刻石遗迹。此20首 诗为邱长春所题,于金泰和戊辰年(公元1208年)上石。本人拍摄照片 后,将诗刻全部文字记录如下:“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 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 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今 莱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 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 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 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漫天衢。
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 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 知是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 … .. … (略)。末署泰和戊辰三月日(公元1208年)栖岩洞主紫悟真(人),刊石野人王志新,刘志 宽。”
白龙洞丘诗拍摄完毕已近是3点 40多了。对仰口有了大致了解,其他 景点,如狮子峰,还有上苑山的觅天 洞,寿字峰等等,计划以后再说。今 天的任务基本完成,该下山返回了。 待来到仰口风景区标志碑时已经是4 点多。我决定乘公交车,从崂山的北 线回家。最后,先坐的383路公交车 到崂山海大停车场,又转乘382路一 直就到家了。回到家已经是六点了, 一天外出大概11个小时。今天终于克 服了“万事开头难”的说法。我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有了 一个好的开始,虽然有点累,可是很 高兴。洗澡、吃饭,然后将照片输入 电脑,编码存档。今天有了第一组崂 山石刻照片。乌拉!
3、《寻韩梦周诗刻等》
2011年9月30日 晴
今天要赴太平宫及周围,寻找韩梦周诗刻等。在车站仔细看了站牌,选乘了110路汽车,110路直达仰口,车费3.5元,是按站计费车。中途不用换车就快,一个多小时,不到九点就到崂山北线的仰口了。
今天天好,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心情特好。上一次来时,多云,拍照不太理想。去太平宫途中,又将题刻“疑是幻境”重拍了一次。这次,既清晰,又好看,绿色更绿,蓝天更蓝。
来到太平宫山门前方,远远望去,约三四米宽的由花岗岩石条铺就的石板路一直往山门通去,接近山门处,登上约20级台阶就可以进入太平宫山门了。在石板路的左侧(西侧)是太平宫建筑的花岗岩石屋山,右侧(东侧)则是一湾碧水,有一簇簇荷叶平铺在水面,更有荷花盛开其间。迎面山门及宫墙内外的参天大树及墙外山坡上、水塘边的草丛竹木,多层绿色环绕着这道教宫殿,更加之这绿水蓝天和幽静,好一座仰口海湾上的“海上宫殿”。我举起手中的小相机,把这美的瞬间尽收其中。
上次进太平宫,就是到西院看了看。这次先到了东院,进东院,满院的花草树木。直走,再向左拐,迎面是从东到西约一人高的坝沿,有台阶可以登上更高的庭院,正北一溜平房,有道人进出,像是他们的宿舍。庭院中央,有钟塔和一旁的龟驮石碑。我赶快走近仔细查看。因为我的任务是寻找诗刻,所以,最后的目光定格在石碑阴面韩梦周的七绝上。诗刻为隶书。诗文为:
“闻说仙方蛇化龙,
昔人曾此得相逢。
丹砂也是痴人梦,
好听半夜太平钟。”
前面刻有“太平宫”,末署“韩梦周诗”。
韩梦周的七绝拍摄完毕,离开太平宫,我又转到宫西面的山坡上拍照。这里有犹龙洞,洞口朝东方,洞的上方是巨岩“混元石”,在犹龙洞的洞额上刻有两句诗文“云是老子曾过此,后看济北黄石公。”末署“辛酉书顾炎武?沈鹏”。
忙完沈鹏的诗刻,又向巨岩的南面看,只见有一大片刻石文字,定睛看,是道德经的石刻。文字为“太上玄元 道德经”。
“太上玄元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德十一年赵孟頫*书。”
经文镌于犹龙洞南侧之摩崖上,字径40厘米,刻12行,每行字数不等。(* 赵孟頫:(公元1254-1322年)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因赐第湖州,故为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入元,以程詎夫荐,官刑部主事,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孟頫诗书画皆自成家,书称赵体。)
从犹龙洞下来,在太平宫前遇上王道长。我便打听题刻“寅宾洞”在哪儿。顺着道长的指引,我绕到太平宫的后(北)面,又转向太平宫的东面。一座不太高但是挺出眼的山岗,山峰就是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狮子峰”,狮子昂首向西,狮身的南侧刻有三个横排大字“狮子峰”,末署“愈修题。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观望狮峰,拍照留影,蓝天绿松衬托着狮峰,阳光下的象形石“狮子”峰,格外雄伟逼真,是崂山仰口上苑山的一大奇观,禁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狮峰南侧转向西侧,在狮峰前胸下方的巨岩壁上,竖刻着一首蓝田的七律。诗文为:
“高峰危坐临沧海,
暮雨萧骚冷似秋。
潮落潮生天地老,
月圆月缺古今愁。
金丹负我何时就,
碧海娱人可暂留。
谁识远游轻举意,
请从渔子买扁舟。
明蓝田诗于狮子峰蒋维嵩”
再绕狮峰向北、向东转,踏石蹬可以上狮峰。有题记刻在狮子峰狮子口内,字为竖排,字径约15厘米,文上横书“狮子岩”三字。文为: “嘉靖癸巳(嘉靖十二年,即1533年)秋九月二十五日同北泉蓝田观日出于峰上,其弟蓝亦在,石亭陈沂”。
再登高,可以直达狮首顶部,这里竖刻着清·高密监生孙风云的七律一首。文为:
“狮峰观日出
东方曙色渐相侵,
栖鸟惊飞声满林。
霞彩千条天蔟锦,
洪涛万里涌溶金。
鱼龙变化神工力,
山水奇观客子心。
料得尘世应未觉。
众生大梦尚沉沉。
峰顶的诗刻留影之后,下狮峰时,在狮峰北侧巨石堆成的一个洞口上方,突然看到了题刻“寅宾洞”,前面还刻有“石亭”,心中为之一动,找到了!题刻位于上下狮子峰必经之洞口,字镌于洞额,字径约25厘米,篆书,为明代进士陈沂所书,署名石亭,石亭乃其号。明大学士陈沂,于嘉靖葵巳九月二十四日(公元1533年),登上苑狮子峰,于颠峰洞口,篆书“寅宾洞”,并题七律“狮峰诗”在洞内南壁,竖排镌刻。这是陈沂手书丹石壁锩刻真迹。文为:
“潮涌仙山下,
楼台俯视深。
赤阑横海色,
碧瓦下峰阴。
片石千年迹,
孤云万里心。
举杯清啸发,
振叶欲空林。
陈沂收获不小,真的要下山了。下了狮峰,来到太平宫东墙外的时,发现了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诗刻,一首七绝,竖排镌刻在一巨岩上,字面朝南。臧克家,著名诗人。三十年代曾在青岛大学读书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80年应邀为修复崂山古迹题词时,将原作的一首七绝相赠,此诗不是为崂山所书,全文为:
“黄金足赤从来少,
白璧无瑕自古稀。
魔道分明浓划线,
是非不许半豪移。
臧克家 辛酉初夏”
拍照后,我又转到太平宫后,只见一巨岩的南壁上竖排镌刻(清)山东抚军崔应阶的“闻晓钟登狮峰观日出”诗一首,那心情,真像是发现了宝贝,于是,又赶紧拍照。崔应阶的诗文为:
“枕上初闻晓寺钟,
起来月色尚溶溶。
拏舟来探蛟人室,
拄仗聊登狮子峰。
碧浪已浮沧海日,
白云犹锁万山松。
眈游千里谁言老?
选胜搜奇兴颇浓。”
这次太平宫之行,不仅找到并拍摄了韩梦周的七绝诗,还有了意想不到的其他收获。我真高兴!
4、《赴劈石口寻诗刻》
2011年10月2日 多云
今天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去找一首诗,这首诗刻在劈石口的劈石上。劈石很出名,我见过它的照片,一高大巨石,自然裂为两片。好像生生被“一劈”两开,真像两片大大的荷花瓣。一首七绝就镌刻在其中一片巨岩上。这里原来就是一条山路经过的地方,从孙家村处的“仰口隧道”口附近至劈石口的这条山路基本上是西南-东北走向,路旁的南北岭教堂是在19??年建立的,这条一直可以通往王哥庄的路劈石口因此而得名,少说有100余年历史了。有记载,劈石的裂缝中可行人走马。对于劈石及上面的诗刻我十分好奇。今天决定专门前往寻找。查看了路线,一早就出发了。
像往常一样,带好热水一小暖瓶,又外加一个矿泉水瓶的凉开水,一包方便面,一半馒头。在楼下小铺买了一小代五香花生米。这次,不用手提了。所带之物统统装进了一个双肩包。上两次爬山,提着东西爬,占了一只手,这只手不能扶,不能抓,不方便,不安全。
这次的路线属于崂山中线,北九水线。从北线中途大崂前面的孙家村下车进山。下车后,在公路边的小岔路上,远远看到停着一辆吉普,我赶紧前去打听劈石口。吉普上俩人像父子,父亲模样的人说,你上来吧,拉着你。我想到的事情,这么巧,谢过后,我上了车。谈话中得知他们是当地人。约莫走了2-3公里,在一家农家宴餐馆前,车停下了。这是他们家开的餐馆。下车后,他们告诉我,顺着路一直往上走就看到了,在路的右边。表示感谢后,我开始前行。这条汽车土路能有约6米宽,从孙家村开始,经过南北岭直至最高的劈石口,然后下山,再经过18盘,绕来绕去山路可直通王哥庄,是通往崂东必经之地。静静的行走在这条山路上,没有碰到其他行人,只是偶尔有小汽车跑过。漫山遍野繁茂的草木树丛,和不时飘过的泥土的芳香,以及远远山居传来的狗叫,当然还有蓝天、阳光,此时感到全身心都浸润、沐浴在大自然中,没有了思维,或者说主动停止了思维,只是看,听,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阳光、空气、蓝田、绿树和山中的幽静组成的这人间仙境!
享受着,行进着,当然也寻找着。突然,远远看到在盘山公路的右侧树丛里有一巨石,那巨石高约10米,在其周围草木树丛的衬托下,蔚为奇观。当走近劈石时,才可以看到劈石的两瓣,在上山路上看到的只是劈石的右半,就是西半,上面镌刻有“劈石天开”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字径1米。末署“辛丑年冬修德”。青岛市修德书,1983年1月8日开凿。
站在路边劈石的近旁,可以看到左右两半。右半(西半)的侧面刻有劈石口诗,是(明)即墨县丞周璠的一首七绝,青岛市书法家杜颂琴书。诗刻于1982年。文为:
“莲花片片削空青,
华岳分峰仗巨灵。
更向崂山挥玉斧,
洞天有路不常扃。
明沭阳进士周璠劈石口诗 杜颂琴书”
观瞻、拍照结束,就在这路边休息一会儿。起得早,虽然还不到10点钟,渴了,也想吃东西了……
在下山的路上,向西望去,只见一道道山从浓绿到淡绿,渐远渐淡,加之今天多云,雾气蒙蒙的天气,朦朦胧胧,看不清楚远方,梦幻一样。挺好。不过,也真想有登高“一览众山小”的愿望。等上巨峰找这种感觉吧。
《崂山纪行》之五
以探寻崂山历史遗存,特别是诗刻、题刻为目标的走进崂山有200余趟。结果是理想的。搜寻获得的从西晋到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石刻资料已经编纂出书:编著出版图书有《崂山题刻今存》《崂山诗刻今存》《诗画崂山》等。英译出版图书有《诗词百首咏崂山》《中国崂山》《崂山民间故事》《〈道德经〉求真》 等。
前两天投送了几篇记录走进崂山寻宝的散文。我想这些纪行散文大同小异,反正是进山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刻石,就没必要把200余次进山记录都展示了。
在结束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非常欣慰的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一段讲话: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今天就让我最后再展示一次进山寻古刻石记录吧。
《赴太清等寻李白诗刻》
2011年10月12 日 雾
赴太清、垭口、仰口,寻找李白诗刻等今天是走南线,乘坐304路车到大河东服务区换乘风景区内的大巴进山。约八点半就到了太清宫,进去转了一下,又看了看丘诗十首和康有为诗,出宫后,乘大巴去了下一站太清索道站,下车继续步行不到10分钟,路左侧有一条向左拐的上山石阶道。据资料讲,这里就是崂山“梯子石”东端的起点。李白的诗刻就在“梯子石”这条石条铺成的山路上。我开始左转登山。“梯子石”路周边,满山都是松树,像是马尾松,大都十几米高。石条路从松林中穿过。刚刚登山不久,在路左侧的巨型石崮上就看到刻了一片字,近前一看,是游记刻石“梯子石记”。凿平巨石面,长约3米宽约2米,刻记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径6厘米,1980年春青岛市修德书,全文如下:“梯子石记。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旧以险恶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毕,复转而游此,过麦窑寻山麓而上,面危峰,临大海,虽称天险,然犹樵牧之径也。忽值高山,乱石磊石可,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履践之者。折而下,复登两山,其势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游。3岩横出,如蛟龙扬鬣,与霹雷角斗于空中,是为天门顶。举目周视,无足迹可寻,乃先悬带其下,持之而堕于石底,神情恍惚,几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其中一线直上,绝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鸟莫能自飞,即欲痛哭寄书,而天空地窄,四顾无人,思问一樵夫而不得。俯窥之,下有微光圆明如镜。侧身入,众石支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约略下数步,仰见青天,忽成异境,盖世俗所谓狗洞者。疾趋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巅,望海水如绿玉,则太清宫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汉仪,出险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绪乙卯举人林钟柱撰,庚申年春即墨修德书。”又沿山路走了一段,便可以看到远处山坡和山顶的题刻“蟠桃峰”和“瑶池”。“蟠桃峰”位于登梯子石必经之地,由峰前过。太清后七峰并列如屏,蟠桃峰为其中之一,字镌于约40米高之摩崖上,隶书,阴刻,字径约3米半。青岛市高小岩书。 “瑶池”刻在太清宫北面的老君峰顶巨岩上,字高6.2米,宽7.3米。两个字共占90平方米,在镌刻仰口大寿字之前,“瑶池”是嶗山最大的刻石,笔画深1.5米。杜宗甫题写。 杜宗甫 (1901—1980),又名杜嘉,字宗佛,号无咎居士。掖县(今莱州市)人。是著名书画、 雕刻艺术家。李白的“赠王屋山人”诗刻就镌刻在梯子石路旁的巨岩上,这里是太清宫的后山,是青山口盘山道。李白(701-762),唐朝著名诗人。全国书法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高小岩书。诗刻全文为:“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竭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步生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庚申春高小巌书”今天拐进梯子石,主要目的就是看看李白的诗刻,拍摄任务完成后,就立即下山去青山口大巴站了。10点多,我搭上大巴,大概半个多钟头到了华严寺停车场。想看看字径约2米的“山海奇观”旁边的文字。走近仔细读来,那是一篇“山海奇观”书者惠龄的提拔。惠龄题跋就刻在“山海奇观”巨岩南侧。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岝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并跋”。约一个小时后,我又来到了白龙洞,看了看丘诗二十首。随即转到仰口上苑山的入山口,沿石条路开始上山,今天来这里主要是想去太平宫拍拍题刻“太平晓钟”和宫外西侧山坡上的题刻“犹龙洞”。快要到达太平宫时,又看到了路旁杨泽的“上苑”诗巨岩,我8月22日来见过的。今天我注意到,除了上苑诗巨岩外,更贴近山路的一巨岩上也刻了文字,是“华盖迎宾”。“华盖迎宾”题刻位于上苑诗刻稍西之巨石上,路旁有古松二棵,状如华盖,俗称双松迎客,因太平宫为华盖真人刘若拙道场,故易今名。草书,阴刻,字径约40厘米,末署“辛酉 启云*”,高启云曾任山东省副省长。过“华盖迎宾”马上就可以看到太平宫了。今天来这里,时间充裕,不必像上一次那样急急忙忙的,可以多转转看看。我进山门后,首先右转进了太平宫东院,径直朝“太平晓钟”石碑走去。仔细观赏了一会儿,便开始找拍摄角度,主要想把那口镇宫之宝的大钟和钟亭拍进画面。这样,碑刻“太平晓钟”的照片顺利拍摄完毕。太平宫东院钟亭旁的原碑已毁,只留石座。1982年就地采碑石重新立之,碑的阳面刻“太平晓钟”4字,行书,阴刻,字径约40厘米,青岛市王梦凡书。我从东院又直奔到西院,西院里刻了不少东西。这次进西院要拍拍邹善“眠龙石”诗刻。诗刻就位于上眠龙石。这里是太平宫西南院,一长条石长丈余,蜿蜒如卧龙状,故称眠龙石。邹善的这首“眠龙石”诗当年是由青岛书法家王蕴华书写。邹善(明),号颖泉,江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进士。山东提学佥使。万历年间,授太常卿致士。明隆庆二年(1568)游崂,在太平宫和狮子峰留有《眠龙石》和《明明崖》刻石。在华楼山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在他撰写的《游劳山记》中对崂山胜景留有评语,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邹善“眠龙石”诗刻文为:
“眠龙石 邹善
奇石寄海滨,
时有潜龙卧。
鲸波几许深,
马鬃一滴大。”
在此诗刻的左下方还有题刻“道法自然”及阴阳鱼八卦图案刻石。
从太平宫出来,我今天又一次来到犹龙洞。上次来时匆匆看了看,拍了拍照片,今天想拍拍题刻“犹龙洞”等的特写。“犹龙洞”刻于犹龙洞口,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游崂至此,应即墨知县杨方升所请而书,字径约30厘米,颇遒劲。“别有洞天”镌刻于太平宫西坡犹龙洞洞额北侧,隶书,阴刻,字径约50厘米。青岛市曹和薂书。拍摄毕,已经十二点四十了。原路返回。
作者简介:
王瑞竹。男,汉,1948年1月生 于青岛,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退休 英语教师,中共党员,青岛市作协会 员,中华作家网终身制签约作家、中 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出版图书《诗 画崂山》等。曾获2021“相约七夕”第 三届文学大赛“永恒之恋诗歌奖”、
“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金 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