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弋番 李成魁 陈文富摄影报道 )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坚持与奉献,书写着平凡而伟大的篇章。81岁的退役军人于启善,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医院主治医师的岗位上退休21年来,他告别了安逸的晚年生活,毅然投身到无偿为患者服务的事业中,用精湛医术与无私爱心,诠释着医者仁心与军人本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走进于启善的家,狭小的两室一厅,不过五六十平方米,却整洁有序。客厅里,友人赠送的书法高悬,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笔力苍劲,为屋子增添了几分文雅气息 ,引得来客驻足欣赏。
一台老式电视机静静伫立,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至少已陪伴这个家二十余载。电视机上方,几块匾牌格外醒目:有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承载着无上的荣誉;还有在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诗文大赛中的获奖牌匾,以及中国平煤神马老年作家协会赠送的“大医守道 峻德为民”牌匾,每一块都铭刻着他的付出与成就。
屋内没有空调,天花板上的风扇,默默诉说着生活的质朴。
卧室仅有十来平方米,一开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自制的牵引床,用来治颈肩腰腿痛病症。旁边的上下铺床与堆满书籍的桌子,让这个空间显得更加局促。《毛泽东选集》《黄帝内经》等各类书籍摆满桌面,于启善就在这狭小的天地里,为患者免费进行康复训练,用知识与医术为他们驱散病痛的阴霾。
于启善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没有工作,日常靠捡拾塑料瓶等补贴家用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他也从未向求助者收取过一分钱,不开设门诊。
在他心中,能为病人减轻痛苦,助他们恢复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与满足。 慕名来找于启善看病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曾有一位从北京到平顶山调研的领导,入住香山大厦期间,腿脚不稳,行走困难,如同踩在棉花上,苦不堪言。于启善得知后,每日上午前往香山大厦为其诊治。经过14天的精心治疗,领导的腿疾痊愈,多年的神经性皮炎也一并治愈。领导感激不已,挥毫写下“神医”二字相赠。自此,于启善声名远扬,求医者接踵而至。
郏县农科所的一位老同志,偏瘫住院两年多,病情不见好转,生活陷入绝望。于启善接手治疗半年后,竟创造了奇迹,老同志不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还能下地开荒种地,重新拥抱生活的希望。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于启善总是想尽办法,能用按摩解决的就不打针,能用针灸治疗的就不开药,能用土单验方的就不用昂贵洋方。矿灯房的一位女工子宫大出血,情况危急,于启善用自采自制的侧柏灰、百草霜等药材,加红糖亲自煎药,女工最终转危为安,对他感恩戴德。
于启善虽已脱下军装,但军魂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他始终以毛主席著作、雷锋、欧阳海、麦贤得、刘英俊、王杰等英雄人物为榜样,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底。为了提升医术,他刻苦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中药学》等经典医籍,汲取古人智慧;虚心向老医生请教,不断积累经验;还带领青年人深入深山采药,克服重重困难。
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他撰写了《针灸治疗尿潴留20例体会》等10多篇论文,其中6篇在省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或发表,1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奖,3篇获得矿科技成果奖。被平顶山市和平顶山矿务局评为自学成才标兵。他从小学文化到晋升为主治医师,这一路满是汗水与坚持,堪称奇迹。 如今,81岁的于启善依旧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在手机微信平台上,认真学习北京同仁堂等医堂的京城名医讲座课程。“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这是他一生的坚守。他就像一支默默燃烧的蜡烛,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患者前行的道路,温暖着病人的心灵 ,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2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