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相遇
渔哥(湖北)
一米阳光跳出云层
正赶上一滴春雨,俯身
喊醒一只冻僵的蚂蚁
◇波吒简评:诗,源于情感与灵感,如同扑捉光影的镜头,一刻便成就永恒。
阳光、春雨,都是春天来临的象征,这里的“阳光”,是生活中那些让人欣喜的小事,“跳出云层”则是形容这一发现来得及时且重要。仿佛被严冬严酷禁锢后的大地,等待的就是这样一次灿烂的温暖,以此来抚平曾经的冰寒与困顿。“正赶上一滴春雨,俯身”,诗人巧妙地以春雨作为阳光的搭档,如同诗意的双簧。春雨自古以来便是生命的滋润者,它轻柔而绵密地落在每一寸土地上,唤醒着沉睡的生命。“俯身”不仅是指春雨的低姿态,更像是在表达对大地、对生命无尽的关爱与尊重。共同努力,拯救了一只蚂蚁,说巧也巧,说不巧也不巧。“一米阳光”“一滴春雨”“一只冻僵的蚂蚁”,三个“一”,既指渺小,也指众生,道生一,一生万,万物归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连同这些弱小的生命。
紧接诗眼部分“喊醒一只冻僵的蚂蚁”,蚂蚁虽小,但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在严寒中冻僵的蚂蚁,犹如是生活中那些遇到困境的人们,面对苦难时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然而诗人并不忍心让他们一直受苦,“喊醒”便成为了希望和重生之笔触的诠释。此句透露着的是诗人对于世间所有生命真挚的关怀和深沉的爱意。
整个诗歌的情感走向自然、流畅、温馨且有力。语言运用上也是匠心独运,细腻且富有张力。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次开始都可能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这种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万物皆有灵,人类不能轻视其他物种的生命,渡人渡己度光阴,悦人悦已悅众生。
拉纤的父母
渔哥(湖北)
纤绳勒深皱纹的河沟
家 在弓背绷圆的号子里
一寸一寸 吼向上游
◇波吒简评:拉纤,用绳子在岸上拉船前进。古往今来,千里川江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船只主要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纤夫,则是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
作者笔下,正是这样一对拉纤的父母——纤夫。为了生活,他们选择了拉纤这一职业。生活的磨难,过早地在他们身上留下沧桑的痕迹——“纤绳勒深皱纹的河沟”。父母拉纤时弓起的脊背,象征着他们为家庭撑起的重担;而那绷圆的号子,是他们用力的呼喊,“一寸一寸””体现出前行的艰难与缓慢,“吼向上游”,向着生活的上游奋力前行。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坚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木船运输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与木船一起消失的,还有三峡纤夫。他们拉纤的坚韧姿态和那充满力量的川江号子声,曾是三峡地区最为动人的风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峡工程的兴建,这一曾经壮观的景象已逐渐成为峡江深处的“遗韵”。如今,纤夫拉纤仅作为一种旅游展示而存在,但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缅怀。
◇波吒,本名田小波,山城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诗歌学会、微型诗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楹联学会、新诗学会会员,重庆微型诗研究所成员。贵州省作家网签约作家,美国华人诗学会会员,当地地方志协会理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各类文章散见国内外三百余家报刊,时有作品获奖入集。参与编写、编辑《开县三峡移民志》,《开州扶贫志》、《中国微型诗大观》等二十余本书籍,主编《开州田氏族谱》计八十余万字。获《中国文学》2013年度“我最喜爱的十大诗人”,2015年《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我最喜欢的十大旅游诗歌作品,年度人物;“鹰潭·中国微诗城”首届微诗大赛“十佳微诗人”。出有微型诗集《豌豆苞谷》,微诗合集《当代微诗八大家》《25位三行诗诗人作品集》(美国),散文集《笔耕犁痕》,著有长篇人物传记《月照丹青》(重庆《故人旧事》全文登载,入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