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承宗•三川古路记文\周吉灵
略阳县坐落在三河口岸,三水收口,四路归宗。沿八渡河到最北端三川(柳家河、中川、金池院简称)是通往秦岭最便捷道路,也是通秦达陇入蜀民间古道。
据20世纪70年代在略阳县中川居家院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新石器灰坑、打磨石器、烧陶器、秦代青铜器等文物印证,这里早在10000年至秦代已经有人类居住与通行,应该是最早秦蜀古道必经之路。无独有偶,南宋这一带是吴玠、吴璘等守卫秦岭一线抗金的秦岭山中大通道,从仙人关横过三川、逆沮水到达武休关(今留坝褒斜道)、驰援饶凤关(今安康石泉西)的必经山间秘径。在略阳县遗留有上马石、栈坝、佛窟、吴王坝等历史遗存。
此次蜀道考古文物普查最后一天,我们冲过数道修路绕路泥沼,冒着大雪封山,车滑极险,山间野径,穿行山谷近百公里,专门对三川柳家河石路进行了考察调查、测绘和记录。从已有的文物碑记,完全可以得出这里是秦蜀古道最早线路必经之地。
当我们驱车石径斜、水细路尽绝,到达秦岭净土柳家河时,黄昏扑来,雪雨爆袭,人心忐忑,一车人已经天晕地转,不知所措时,忽然路旁两通石碑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其中路坎上孤零零的《建柳家河石路碑记》载:“盖闻此地旧有大路,北连秦境,南通巴蜀,商贾皆由此经境,民亦作生理传商,稼民乃为。成世不料,同治年间,长发贼作乱数余年,山溪大路具已崩塌,人民逃荒,及时救死抚恐不瞻,系照治礼仪哉。今此时和年丰,照朝要境故雍塞。因此,商贾众人仰各信士仝出资财,大兴工过,不亿山径之险,同合钱财用之而成路,通商利民,千年不朽永不灭哉。”
文盛公三百文 赵壁登二百文 永盛祥二百文...(40人捐资名单)
山主陈金贵、陈金荣,生员张桂兰题书,领首陈金富、王荣富。大清光绪年岁次辛已(1881)年夏月中浣日立 石匠王永相
另一通碑是邓忠元兄弟为嘉庆年祖父邓仁贵和父亲邓义祯从四川移居观音河迁住柳家河的道光十二年(1832)所立墓碑。
自此再从溪流峡谷步行一公里多,峡谷锁道,水流灌谷,壁立千刃,冷风飕飕,人迹罕至时,沿岸栈孔时隐时现,栈孔多在峡谷西侧岩壁水面一米处,呈双排,下谷口近十个,已经贴近水面,15x20cm见方,上谷口距水面一米左右,处在河道拐弯处,有20cm见方,也有60cm见方不等10余个。自此上梁沟通甘肃徽县锅厂崖。
在柳家河石路路越岭北出口徽县手扒崖石峡,也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阴刻《石硖修路碑记》摩崖。记载着当地乡民自愿结社修路功德和祈求佛祖护佑的历史。
另外,在三川柳家河西边九股树村,明代设巡检司和南宋用兵经行大道分析,结合元蒙时期蒙古人三次洗劫略阳荡平县城和吴三桂叛乱1674年吴之茂据略阳县搜捕寨堡山林五载(《清史稿》),全县仅有老户83 户历史判断,明清三川古道系四川北上移民居住后,民间自发恢复历史古道的最后努力,方便了当地居民茶马贸易、物资交流与耕种之需,将古老的秦蜀古道再次疏通,为今天建设便捷的现代公路,洒下了一路靓丽的蜀道文明之光。(责任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