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扎根黑土地.草房烟火熏出的诗章
一一读王长元先生的《老东北记忆》漫记
于献龙
我上了年岁,长元送我的《老东北记忆》诗集,我要去他家取,长元
却亲自把诗集送到我家。没拿到诗集前,在网上陆陆续续地读到一些篇章,也读了几篇诗评。这些文字令我老迈之心升腾起赞美的浪花。诗言本色,诗贵语平。老东北的本色,东北人的语句,搭成了这座现代诗歌的大厦。拿到诗集捧着读,捧着思。读一首感动一首,读一首感动一首。
诗苗生黑土,情感染心田
我在老冬北生活八十六年,诗中描写的东北人生活埸景和故事,我百分之九十都亲身体验过,那百分之十是亲眼看到的父兄的辛劳。我睡的是《土坯》《火炕》,吃的是《大楂子粥》丶《大饼子》丶《饭包》,《豆包》,也曾《坐席》丶喝《大碗儿酒》丶《缓冻梨》丶《嚼甜儿》。跟着父亲种地,穿《靰鞡》《踩格子》丶《培垅》丶拿着《点葫芦》点种丶《刨粪堆》丶《放秋垅》丶《割地》丶码《谷草垛》丶《揚场》丶《搓麻绳》丶《推碾子》丶《遛土豆》丶学《编炕席》。伙同小伙伴《弹溜溜》丶玩《泥巴摔炮》丶《打烏米》丶《抓蝈蝈》丶《下五道》丶《打滑刺溜》丶《扇啪叽》丶《晒阳阳》丶扭《大秧歌》丶编《蝈蝈笼子》丶《歘嘎拉哈》。看着妈妈用小木耙子打《酱缸》丶《纳鞋底》丶《打格褙儿》丶用《袜底板》补袜子丶用《攸车》攸孙子丶《靠猪油》丶《铁锅炖》丶从《烟笸萝》里给客人装烟丶从《针线笸萝》里印出针线做衣丶在《泥火盆》里给我们孩子烧土豆。看爹爹《办年》丶正月十五《送灯》。这宗宗样样,都是我对少小的记忆,宗宗样样在诗人笔下成了无可比似的诗句。这宗宗样样仿佛又令我生活其中,各种場面历历在目。啊,这首首,这句句写出了我的脚印,写出了我孩童年代的风貌。我多么年轻,我多么天真,多么有福。世界上没有一部诗集这么写一个人的孩童阶段的经历。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呀?我借用著名诗人曹景常先生的话:“在诗人的眼中,东北的黑土地以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每一粒种子,它的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往昔的故事。”
“这是用心丶用情丶用血丶用泪丶用爱写成的诗。”一些读者称赞说:“这是关东土地上原汁原味丶带毛带血`掛着冰碴`沾着土渣丶迷漫着冰雪气息和泥土气息的地域风情诗;”“是一座具有文学价值丶文化价值丶思想价值丶妆藏价值丶研究价质的秀珍版关东地域文化博物馆”。有的专家说:“老东北记忆》是东北大荒文脉的新乐府,是二十一世纪东北大地的新歌谣"。214篇现代新诗,如同214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东北文化的浩瀚苍穹。在中华诗塔最高层占据了一席之地。
翻开书页,那熟悉的黑土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岁月的沧桑。每一行文字,都像是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带着东北人独有的质朴与坚韧。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滋养了无数的生命,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有白山黑水的壮美,有冰雪世界的奇幻,更有东北人那火辣辣的热情与豪爽。
长元用他细腻的笔触,将东北的烟火气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却蕴含着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老东北记忆》的创作,是诗人深深地扎根於生活之中,将捕捉到的生活棵粒,一层层地放进诗缸里,发酵丶蒸溜,生成淳香的小烧酒,喝了醉人。这种生活的真实丶情感的真实是诗的生命。《毛诗大序》中强调诗歌的现实性,认为诗歌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其思想内容与祭祀丶农事`战争丶婚姻等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别林斯基认为,现实性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诚。长元的诗首首都充分体现了对东北人现实生活的忠诚。
语平意深远,瓣瓣映日红
诗中,那质朴的东北方言,如同乡音在耳边回响,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属于东北人的语言,带着泥土的温度,带着岁月的痕迹,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文化的传承。
“一个婴儿连同梦想都被装进了攸车”(攸车),“当他以石头方式/在大地上站立/石头魂魄/便照亮了生命根基”(土坯),“憨厚的种子撒在泥土中/分享着脚窝儿带来的幸福”(踩格子),“一双鞋底/就传递着生命的灼热”(纳鞋底)。诗集3O4页,每一页都是这样的语句。方言口语,平实意深。正如中国一级作家楊子忱先生主张的不跩丶不朦丶不装。这种加工后的白话文是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唐朝司空图说:“浓尽心枯,淡者履新”,是说词澡过于浓艳,文思突现枯澡,清淡素朴描写反面更深。苏轼说:“诗需要有为而作,以素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现代著名诗人李铁龙先生说:“诗不艰深为大雅,人归质朴是成熟。”纵观古今,凡是采用大众化,通俗化制作手法的作品,均能流传久远,有旺盛的生命力。《老东北记忆》必将成为传世之作,一代一代传下去。
热销省内外.花开黉宛中
《老东北记忆》受到吉林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人民日报》等知名报刊的青睐,相续刊出丶转发。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被广泛推荐和诵读。得到了《人民日報新媒体》丶《中国诗歌网》丶《吉林日報》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推介。形成了广大读者购买热潮。成为近年来文化领域的靓丽风景。引发了线上线下多次《老东北记忆》专場朗涌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诵读活动,使老东北的文化进入校园,进入青少年的心灵,激起了孩子们读懂家乡,热爱家乡的难能可贵的情感。
《老东北记忆》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它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为之动容。它让我们看到了东北文化的魅力,看到了东北人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藏,去传承。让我们在这些诗歌的引领下,走进东北,感受那片黑土地的芬芳,聆听东北人那烟火情深的故事,共同守护这份属于东北的文化瑰宝。
于献龙简介
1939.11月生。研究员,曾任长春社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长春市社科联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退休后从事散文、诗歌创作。任吉林省作家学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理事,吉林省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长春市新诗学会顾问,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集3部,理论文集3部,诗集7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