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的多重记录
——读盛洪义散文集《摊煎饼》
高 军
很荣幸获赠作者亲笔签名的散文集《摊煎饼》一书,多年来我对作者盛洪义有所了解。我们两人一在浮来山东,一在浮来山西,同为沂蒙山人,相距很近。但一直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什么交往。作为成名已久的书画家,能挥舞书画两把刷子就足以让人佩服,他竟然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并结集出版,书画和散文多个方面都经营得风生水起,这就更让人刮目相看。
对于书画家的散文,我是非常喜欢读的,因为这类散文会体现着书画家独特的眼光和表现角度。丰子恺、黄永玉、黄苗子等的散文早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独具风格、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名作。由林风眠艺术评论和随笔合集的《林风眠散文》,文笔朴实,见解精辟,体现着画家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高洁心灵。吴冠中的散文集《画中思》《画里阴晴》等具有一种崭新的视野和气魄,能带我们进行一次美学散步。
收到《摊煎饼》一书时,我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当地群山的书,并急于向出版社交稿,所以未能立即阅读。但我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拜读的好书,能从中探究到盛洪义的生活历程和艺术之旅,并能体会到和其他书画家不一样的散文风格,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一有了些许空闲,我就立即捧起来,几天后终于读完了,读后有这么几个感觉:
首先,《摊煎饼》这部散文集里面插入了部分书画作品,并有多篇描写与艺术家们交往的作品,在形式上让人赏心悦目,为散文集也增色不少。书中个人的画作插图展示了他这些年来书画艺术探索之路。比如首篇《少年纪事》插入了1984年对老宅一幅速写,不仅留下了出生之地的映像,更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和阅读的亲切感。《摊煎饼》中两幅线描摊煎饼的风俗画,《我去当兵》中对自己当时形象的线描,《新兵生活》中几幅新兵生活画面保留的最初对军营的感受,《柳埠》中插入的是当兵时候一位老人为自己缝补画袋的速写插图,《情结橄榄绿》的线描插图是转业到公安队伍的形象。在散文集中还插入了沈鹏、冯远、于希宁等十余位书画大家为作者书画个展题写的展名和画集书名,在让读者得到风格多彩的艺术美的感染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书画大家们对盛洪义书画作品的肯定。这些内容也可以视作盛洪义书画形式的年谱,或谓之个人画传。
作为一位书画家,他的散文当然会有较多与著名书画家的交往经过以及个人对书画艺术的感悟等。这类作品是他书画思想、艺术主张的文学化体现,比写成学术论文更具可读性。《权威》写名家对名家的点评,对权威形成了一种辩证思维。《源于属相》写蒋维崧、冯远等,《成人之美》写路洪明、陈玉圃等,《师徒情缘》写拜张大石头做入室弟子的事儿,《书画并举》写自己,《传神写照》写孔维克,《鸟语花香》写郭志光,都能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中间插入一些其他人的事儿,引出书画界一些艺术趣闻。说大家,说自己的艺术经历和感悟,但总是落脚在主要人物身上。行文更加活泼,增加了信息量,能让人在阅读中感悟到一些艺术之道。
其次,他的散文作品很好地体现着以散文滋养书画的主张,并呈现着一种朴素风格。作者曾说过,“我还酷爱着文学”,“我认为一切艺术的根都扎在文学的土壤里。只有加深了对文学的修养,才能使书画走得更远。”“多年来我对文学的爱和散文写作滋养着我的书画。”(《我的文学梦》)“写散文不就是说话吗,朋友们相聚常对不善言辞的人来上句,说吧,就是说说话,说不好也没事儿。我觉着‘说吧和写吧’就像一对夫妻,一个是把话说出来,一个是把话写下来。说出来的没记下就流产了,而写下来的就像生出的孩子名字叫‘散文’。”(《写吧,没事儿》)
朴素的文字最能直指心灵,最容易感动人。如《少年纪事》描写“烧窑”焖地瓜和花生,用字准确到位:“烧窑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不很深的坑,留下了一个烧火的门,然后四周用小土坷垃垒起,逐步向上垒成塔式,接着,用柴草烧得土坷垃蛋滚烫得红,就把其顶尖捣开,迅速地把备好的地瓜或花生塞进去,再把烧红的土坷垃立即砸下去封实,最后用厚土加盖起来。等过了一会儿时间,就可以开窑把焖熟了的地瓜或花生扒出来,那真是我们小伙伴一顿特别好吃的野餐。”《父爱如山》写一种苦涩的记忆“画饼充饥”,带着复杂况味,但又带着笑容:“‘你别着急,等着我给你烙个大饼吃。’听了爹的话我很高兴,然后,我就在一边慢慢地等呀等,等到最后我就问:‘爹,你给我烙的大饼呢?’父亲就用使唤牛的鞭杆在地上画个大圈。然后笑着说:‘这不,大饼烙好了。’”再如《静远堂》描写自己的老师魏启后的言语神态,都是朴素的话语,却形象生动:“有一次,魏老在为我的画上题跋时,他又风趣地说:‘还是写洪义这个名吗?人家书画家名号起得都很多,洪义,你怎么和我似的只叫一个名字,并且,你还比我少了一个斋号。’我说:‘魏老啊!我就盛洪义这一个名字还没有叫响呢。’一句话,逗得师徒俩都哈哈地笑了。”在他写的与作家、书画家的散文中,一段段艺坛佳话也在朴素的叙述中得到生动展现,《古老的船》写作家张炜、《桃花岛上忆玉堂》写刘玉堂、《漏字》写与宋俊忠等文人的交往,既有知识看点,又读来意趣盎然。
请看《亦师亦友魏启后》这段,在朴素中又连用比喻等手法,昭示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其文字表现力让人极为震撼,并得到美的享受:“……有了当代魏启后先生那天马行空,而又不失法度的自由书风。他这种书风像一座巍峨的东岳,不深悟书法艺术的人是看不出美在哪儿,只有登上泰山的极顶看到日出的壮美,才能真正陶醉在灿烂的朝霞中。欣赏魏启后先生的书法正是有这种美的享受。而看魏老挥毫更是心旷神怡,你看他那手中的笔像一根魔杖,蘸着飘香的墨汁,潇洒地伴奏在洁白的宣纸上,似跳着优美的华尔兹。那每一笔、每一画都富有生命力,都带着感情的线条儿,在那儿点画成一个个、一对对似俏男靓女,有的在那儿谈情,有的在那儿说爱;有的字又像深山幽谷参禅悟道的老仙,洒脱飘逸。我想即使米元章在世,看到也会叹服不已。”
我发现,盛洪义的很多作品都写的是生活点滴,撷取的是几朵浪花,但表现的又不仅仅是琐碎的小事,总是蕴含着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在叙述中也很讲究艺术表现。《看牙》《大白菜》都从一事引出多件事,又都能做到神不散,且更能深化主题。《轿车》《单骑》写自己骑自行车的经历,并插上一幅自己的国画《日月自升平》和书写的苏东坡诗,与文章主题十分和谐,能更好的表达文章主旨。《布衣》写自己平日的穿着,昭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但能给人很多启发和感悟。
总之,对人生的书画纪录和散文记录构成了本书的多重交响,也成了这本散文集的主要特色。
作者简介:
高军,山东沂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