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科云
惊蛰嘉时,岁启春馨,胜景弄潮。望碧堤柳舞,柔丝抚面;镜湖波漾,涟影轻摇。燕语呢喃,蜂飞绿野,唤醒芳郊韵自韶。艳阳照,看桃腮粉艳,李蕊娇娆。
京都"两会"情昭。聚俊彦、谋猷意气豪。为创新科技,倾诚竭力;繁荣经济,奋袂扬镳。改善民生,弘彰文化,矢志初心使命高。瞻来日,愿九州鼎盛,再领风骚。
注: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3月5日至7日之间,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回升,春雷渐鸣,冬眠的动物(如昆虫、蛙类)逐渐苏醒,故称“惊蛰”。
自然特征:
昼夜温差缩小,降水增多,冰雪融化。
植物萌芽生长,桃花、梨花等陆续开放。
农事活动:
进入春耕繁忙期,需及时播种、施肥。
部分地区有“惊蛰犁地”的农谚,寓意唤醒土地活力。
文化习俗:
祭雷神:古人认为雷声驱邪避灾,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祀仪式感恩雷神。
吃梨:因“梨”与“离”谐音,民间借此祈愿远离虫害与疾病。
打虫:通过敲锣、燃鞭炮等方式驱赶害虫,反映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
养生贴士:
气候多变,注意防风保暖。
多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惊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以上图片及有关资料均引自网络平台。谨此说明并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