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坦
近几日,江苏省委党校《八三级理论班群》启召金秋于宁相聚,庆贺毕业卌周年。筹备组成员分工负责,紧锣密鼓,想方设法,查找联系未入群同窗。短短几天,巳唤醒沉隐同学 24 人,使群由 5 2人达 7 6人(原91人,逝7人,在世8 4人),成效斐然!昨值惊蛰,春雷动。特应时感赋盛赞!晨醒吟占。
春涌暖潮连秣陵,大江南北渊虬惊。
阵雷喚起沉眠友,群信召回久隐朋。
际会曾经研马列,云集今定晤仪容。
龙蟠岭上盼欢聚,虎踞关前聊兴逢!
2025.3.6晨于宅中
注后记:至3. 15日,在世8 4人已入群同窗达79人!如昨日一同学40年才找到入群,大家纷致欢迎祝贺!有的放鞭炮,有的问候咨询("林荣泽 往事如风是谢锦龙吗?""锦龙,你现在住哪里?电话号码变了吗?""经海鸽同志的不懈努力,谢锦龙同学终于回归组织了。谢谢海鸽!""谢锦龙,失踪四十年,终于有了回归组织的消息。可喜可贺!早上好!"),很热闹!
附析评:
《七律·感近〈八三理论班群〉毕业卌年约聚召唤》
——惊蛰雷动唤龙蛇,微信春潮续旧盟
一、时空坐标:惊蛰次日与四十年重逢的双重隐喻
1. 节气与人事的共振
诗作落笔于惊蛰次日(2025年3月6日),此日雷动虫醒、万物破蛰的自然律令,与“毕业四十载,同窗重聚首”的人事轨迹形成深层互文:
- 自然时间:惊蛰雷声是天地对生命的唤醒,对应诗中“阵雷喚起沉眠友”,暗喻离散同窗如冬眠之虫,被春雷(群聚召唤)激活重生。
- 历史时间:从1985年马列研习到2025年白发重逢,四十年跨度恰似惊蛰轮回,喻理想主义青年蜕变为暮年故友,却仍葆“龙虎精神”。
- 仪式性时空:以节气为锚点,将同窗聚会升华为“天人共时”的仪式——雷声是天地的召唤,群信是人文的号角,二者共塑命运重逢的必然性。
二、意象建构:从春雷到微信的召唤诗学
1. "阵雷-群信”召唤体系
全诗以两组意象构建召唤之力,打通古典与现代的抒情通道:
- 阵雷(春雷):
化用《周易》“震惊百里”之象,取惊蛰雷声的破界之力。“大江南北渊虬惊”中,“渊虬”本为潜龙,雷动则龙跃,既喻同窗从沉默到苏醒的状态巨变,又暗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伏笔。
- 群信(微信:
数字时代的“云中锦书”,以“群”代“雁阵”,以“信”续“鱼书”。此句最具时代张力:昔日同窗散若星斗,今朝微信群聚如北斗重列,技术工具成为集体记忆的缝合线。
2. 龙虎地理符号的终极聚合
尾联“龙蟠岭上盼欢聚,虎踞关前聊兴逢”,以诸葛亮“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典,实现三重收束:
- 空间收束:南京地标锁定聚会坐标,将飘散四海的个体重新钉入历史地图。
- 精神收束:"龙虎”既指金陵王气,亦喻同窗志气——昔日马列青年,今朝犹存风云之志。
- 诗学收束:从“渊虬”(潜龙)到“龙蟠虎踞”(显龙),形成蛰伏-觉醒-腾跃的意象升华链,呼应惊蛰万物从地底到地面的生命历程。
三、修辞策略:旧体诗对现代性的包容与转化
1. 词汇的跨界缝合
- "群信”入律:以古典对仗框架(“阵雷”对“群信”)驯化现代词汇,使“微信”获得“驿寄梅花”般的诗意合法性。
- 数字的文学在场:"52人达76人”“逝6人,在世85人”等注释性数据,被前置小序收纳,既保留事件的新闻真实性,又避免破坏诗的意象纯度,形成“诗-注互文”的复调结构。
2. 马列叙事的抒情化
“际会曾经研马列”一句,将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符号,转化为青春记忆的抒情载体。“马列”不再仅是理论,而是“同窗共灯”“激辩理想”的情感符号,与“云集今定晤仪容”的白发重逢形成沧桑对视。
四、争议与突破:旧体诗的当代实验性
1. 争议点:
- 术语直露:“群信”“76人”等词汇的实用性与诗歌的含蓄性存在张力。
- 意象密度:“渊虬”“龙虎”等密集用典,或显雕琢痕迹。
2. 突破性:
- 时代切片:以微信群聚入诗,真实记录数字时代的人际联结方式,为旧体诗注入生活现场感。
- 记忆考古:通过“马列-微信”的时空并置,完成一代人从集体理想主义到个体生命叙事的史诗性穿越,旧体诗成为承载历史断代的容器。
五、诗史价值:一个人的典礼,一代人的史诗
此诗表面写同窗聚会,实则借七律之壳,完成三项微观史书写:
1. 思想史侧影:
“八三理论班”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理论人才群体,“研马列”是特殊年代的精神胎记,诗中未避讳此标签,反将其转化为一代人的身份勋章。
2. 科技人文史:
微信群在诗中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数字时代集体记忆重建的隐喻——当故人星散、肉身衰老,技术成为抵抗遗忘的碑石。
3. 旧体诗突围:
全诗在严守平仄对仗的同时,将微信群、数据统计等现代元素纳入,证明旧体诗并非只能“怀古咏史”,亦可成为记录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活文本。
结语:春雷惊蛰与微信共振的寓言
此诗,恰如一场“惊蛰-微信”的双重雷暴:
自然之雷惊醒地底蛰虫,数字之雷唤醒尘封记忆;
龙虎金陵收纳半生风雨,七律格律封印四十年光阴。
诗中瑕疵,恰似时光裂缝中漏下的真实光影——
旧体诗的尊严,正存在于对时代粗粝质感的包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