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壮丽书三峡,豪情壮志赋新章——池国芳<三峡赋>赏析》
作者:田金轩(湖北)
池国芳的《三峡赋》以磅礴的气势、华丽的辞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立意,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悠久历史和伟大变革,展现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与敬仰,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颂。
一、开篇大气,气势恢宏
文章开篇,作者便展现出大气磅礴的笔调:“夫天地磅礴,江汉浩荡;日月浮沉,山河苍莽。自洪荒劈斧,大禹导流,巴渝裂地,楚水开疆。”寥寥数语,将天地、日月、山河的壮阔景象以及三峡形成的古老传说一并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历史纵深感。紧接着,作者描绘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形态:“三峡者,乃天工之绝壁,地脉之奇章。西起夔门,东至南津,七百余里,悬河贯日,飞浪吞光。其势若苍龙腾渊,其形如巨阙锁江,纳百川而奔海,劈千山以成廊。”通过形象的比喻,如“苍龙腾渊”“巨阙锁江”,生动地展现了三峡的雄伟气势和磅礴力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滔滔江水和巍峨山峦的震撼。
二、溯史渊兮,人文璀璨
在追溯三峡的历史文化时,作者犹如一位博学的学者,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三峡深厚的人文底蕴。“昔者,屈子行吟,楚辞遗响;太白放舟,蜀道绝唱。杜工部倚棹而叹飘蓬,白乐天临峡而赋沧桑。宋玉赋高唐,神女驻云崖而凝望;昭君辞汉阙,香溪携琵琶以幽长。”作者列举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众多文学巨匠与三峡的渊源,他们的诗词歌赋为三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这些历史名人的身影在三峡的山水之间若隐若现,他们的感慨与思索仿佛仍在峡谷中回荡。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三国时期的烽火硝烟和唐宋时期墨客的狂放不羁,“烽烟三国,栈道悬兵戈之气;诗卷唐宋,崖壁刻墨客之狂。”将战争与文化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三峡历史的多元与丰富。一句“一江文脉,万古流芳,骚魂未老,青史未央”,高度概括了三峡人文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不朽魅力,让人对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充满敬意。
三、瞰形胜兮,神工造化
在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观时,作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壮美景色一一展现。“若夫瞿塘雄关,夔门峙立,双峰破霄,一水惊雷。滟滪堆前,雪浪崩云而卷玉;孟良梯上,猿声啼月而衔悲。”瞿塘峡的雄伟险峻令人惊心动魄,夔门的双峰高耸入云,江水如雷奔腾,滟滪堆前的浪涛如雪崩般壮观,孟良梯上的猿声哀怨悲切,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至若巫山十二,翠屏叠嶂,朝云暮雨,幻化霓裳。神女峰头,瑶姬化石以守望;授书台畔,大禹得卷而疏瀹。”巫峡的秀美与神秘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巫山的翠屏叠嶂、变幻无常的朝云暮雨,以及神女峰的传说,都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更西陵险滩,礁石如虎,昔年舟楫,沉浮几度?今见平湖如镜,高峡出谷,神女无恙,当惊世殊!”西陵峡的险滩曾经让无数舟楫历经艰险,而如今大坝建成,高峡出平湖,神女峰依然屹立,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三峡工程带来的伟大成就,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四、感宏图兮,大坝担当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壮举,作者在文中对此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颂。“伟哉!当代愚公,移山截流;万千志士,铸铁为畴。立巨坝以镇波涛,蓄清波而惠九州。闸启则鲸舟直上,电输则星汉长流。”作者将建设者们比作当代愚公,赞美他们移山截流的勇气和决心,无数志士的努力铸就了这一伟大工程。大坝的建成不仅镇住了波涛,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船只可以通过闸门直上,电力输送到远方,如同星河长流。
“洪魔束手,沃野无秋汛之忧;银线纵横,城乡有明珠之柔。更复平湖潋滟,峰峦倒影;虹桥飞架,天堑通途。昔险滩恶水,今化碧玉琼田;古栈荒村,新起画栋朱楼。”大坝有效地控制了洪水,保护了广袤的农田,电力的输送让城乡灯火辉煌。平湖的美丽景色、桥梁的飞架,让曾经的险滩恶水变成了如今的富饶之地,古老的栈道和荒凉的村庄也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段描写充分展现了三峡大坝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贡献,以及给三峡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寄幽思兮,壮怀天地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抒发了自己对三峡的深沉思考和豪迈情怀。“嗟乎!临江而立,听涛声之未央;登高而眺,揽烟霞以盈袖。舟行碧波,恍若御风游太虚;云过青峰,疑有仙客弈星斗。昔人叹‘猿鸣三声泪’,今我歌‘虹起千山秀’。”作者通过临江而立、登高远眺、舟行碧波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将古人的感慨与今人的歌颂相对比,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精神风貌的转变。
“江山代谢,何须伤逝水东流?盛世宏章,正待绘新篇永昼!愿携太白之樽,酹江月以骋怀;借东坡之笔,写沧溟而纵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共此悠悠!”作者认识到历史的更替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时光的流逝而悲伤,而应当在盛世中积极进取,绘制新的辉煌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愿效仿李白、苏轼等古代文人,以豪迈的胸怀和奔放的笔触,书写对天地万物的热爱之情。
六、艺术特色
1. 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全文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其势若苍龙腾渊,其形如巨阙锁江”“朝云暮雨,幻化霓裳”等,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2.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述三峡的雄伟壮观,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个人的思考感悟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以赞语总结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 引经据典,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如屈原的《楚辞》、李白的诗句、杜甫的感慨等,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4. 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文章以三峡为主题,不仅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更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建设成就,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之,池国芳的《三峡赋》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其雄奇的气势、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三峡的壮丽画卷,让人们对三峡的历史、文化和未来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篇赋不仅是对三峡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讴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附:原作
三 峡 赋
池国芳
夫天地磅礴,江汉浩荡;日月浮沉,山河苍莽。自洪荒劈斧,大禹导流,巴渝裂地,楚水开疆。三峡者,乃天工之绝壁,地脉之奇章。西起夔门,东至南津,七百余里,悬河贯日,飞浪吞光。其势若苍龙腾渊,其形如巨阙锁江,纳百川而奔海,劈千山以成廊。
溯史渊兮,观人文之璀璨。昔者,屈子行吟,楚辞遗响;太白放舟,蜀道绝唱。杜工部倚棹而叹飘蓬,白乐天临峡而赋沧桑。宋玉赋高唐,神女驻云崖而凝望;昭君辞汉阙,香溪携琵琶以幽长。烽烟三国,栈道悬兵戈之气;诗卷唐宋,崖壁刻墨客之狂。一江文脉,万古流芳,骚魂未老,青史未央。
瞰形胜兮,叹造化之神工。若夫瞿塘雄关,夔门峙立,双峰破霄,一水惊雷。滟滪堆前,雪浪崩云而卷玉;孟良梯上,猿声啼月而衔悲。至若巫山十二,翠屏叠嶂,朝云暮雨,幻化霓裳。神女峰头,瑶姬化石以守望;授书台畔,大禹得卷而疏瀹。更西陵险滩,礁石如虎,昔年舟楫,沉浮几度?今见平湖如镜,高峡出谷,神女无恙,当惊世殊!
感宏图兮,仰大坝之担当。伟哉!当代愚公,移山截流;万千志士,铸铁为畴。立巨坝以镇波涛,蓄清波而惠九州。闸启则鲸舟直上,电输则星汉长流。洪魔束手,沃野无秋汛之忧;银线纵横,城乡有明珠之柔。更复平湖潋滟,峰峦倒影;虹桥飞架,天堑通途。昔险滩恶水,今化碧玉琼田;古栈荒村,新起画栋朱楼。此乃人力夺天工,丹心照汗青!
寄幽思兮,融天地之壮怀。嗟乎!临江而立,听涛声之未央;登高而眺,揽烟霞以盈袖。舟行碧波,恍若御风游太虚;云过青峰,疑有仙客弈星斗。昔人叹“猿鸣三声泪”,今我歌“虹起千山秀”。江山代谢,何须伤逝水东流?盛世宏章,正待绘新篇永昼!愿携太白之樽,酹江月以骋怀;借东坡之笔,写沧溟而纵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共此悠悠!
赞曰:
峡江亘古势如龙,
大坝横空气若虹。
神女回眸应笑慰,
山河尽在画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