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最美好的记忆》
2002年开始,经过三年的退耕还林,我们从农民转型为各行各业的打工仔,背井离乡的生活让“二月二,炒豆豆;点面灯,照心明……”的传统习俗渐渐失去了烟火味。在艰辛漂泊的日子里,一些民风也被渐渐遗忘,二月二似乎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名字,曾经熟悉的节日氛围,如今只能通过购买别人炒好的豆豆,作为对这个节日的缅怀。然而,不知为何,我今年特别想重温这个节日的韵味,就提前买了十块钱的豌豆泡好。二月二清晨五点多起床,打开煤气灶开始炒豆豆,炒结束还给小外孙串了两串。 在陇东文化中,二月二是个独特的节日,它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点。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如果过年期间因天气或交通原因,造成没能去拜访的亲戚,错过这个最后的机会,就只能再等一年了。然而,二月二不像春节,借助丰富的物质和热闹气氛,在满足阖家团聚的心愿之外,放下积攒一年的苦闷忧烦,享受几天轻松、休闲生活,而是全年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与五谷有关的节日,有着独特的意义。 关于二月二炒豆豆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其中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武则天篡夺大唐江山后,玉帝大怒,命令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但司管天河的玉龙看到尘世百姓的疾苦,心生怜悯,偷偷降下甘霖,结果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山下,并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们知道玉龙被压山下的原因后,都想办法解救他。
有一年过完春节,准备春播的农人晾晒各种粮食种子,一位老农发现晾晒的玉米种子中有几颗被晒得爆开了花,他告诉村民这个现象,并号召大家回家爆炒玉米。村民们端着爆炒的豆花向玉龙报喜,玉龙兴奋得狂喊,惊动了土地神。玉帝得知后,令一仙人到人间探究虚实,二月二这天便下令释放了玉龙。玉龙从山下出来,整修好发髻衣冠,谢过百姓解救之恩,回了天庭。从此,二月二就成了人们过上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寄寓,炒豆豆、剃头、打耳洞等习俗也由此演绎、引伸,并传承了下来。 儿时的老家气候属于阴湿地带,家家普遍种植大豆。临近二月二,母亲会抽空捡好大豆,炒前泡一天,并在当晚抱一堆适合炒大豆的葫麻柴,堆在灶台前备用。二月二鸡叫三遍,母亲就开始炒大豆。她先分胳膊粗一股葫麻柴塞进灶膛,用火柴点着,边烧边用手感受锅温,当手有烫感时,把泡好的大豆挖一碗倒进锅里,用早备好的几支木棍开始搅拌。每年的二月二,我都是被这“嗞拉嗞拉”的搅拌声惊醒,高兴得下炕帮母亲烧火。红红的火,灼热的锅,大豆欢快地在锅里爆出“噼里啪啦”的歌声,裹着一股豆豆炒焦的淡淡烟味,整个屋子在浓浓的节日烟火味和喧闹声中热闹起来。炒豆豆要在天亮之前结束,这种不成文的讲究好像所有人都遵循着。
天亮了,我去上学时,母亲给我棉袄一兜里装上大豆,一兜里装上麦豆,说:“今天二月二,去了给没豆豆的娃娃掏些。”我瞪大眼睛问母亲:“为啥要把我的豆豆给他们吃?”母亲笑着回答我:“大家吃大家香,一人吃了害嗓癀。过节的东西,大家吃,香。”好像大部分家长都会这样叮嘱自家的孩子。到学校你掏一点,他掏一点,用胡墼泥的桌面上,大豆、麦豆,还有稀罕的豌豆和玉米豆汇集成一堆,老师给回族同学分剩下的让每个同学抓一把。课余时间,同学们聚在一起,品各自不同的豆味:有的大豆泡得时间少,炒得黑不溜秋的,但这种"丑嘴脸"的大豆吃起来有豆精味;有的大豆被擦上一层"黄烛粉",色泽均匀亮鲜好看,很酥;有的涂上"淡黄粉",肤色亮丽,色泽均匀,但皮不好剥,吃着软软的,味道就逊色多了。中午吃完饭,脖子挂上母亲串好的豆串,出去和发小比。这一天忙忙碌碌,时间过得真快。到晚上,父亲会把这些豆串挂在墙上的木钉上,他说:“今天吃没串的豆豆,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就吃豆串,每个节日吃些,六月六吃完,这样一年都肚子不疼。”
二月二炒豆豆,老家人还有个特别讲究:在每年除夕下午,每个家族为了缅怀故去的亲人,从正屋堂桌上供起三代开始,一正月家里不能炒豆子,因为炒和吵是谐音,有阖家团圆的日子,吵自然是不吉祥的。二月二炒豆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习俗,逝去亲人有孝的子女家,二月二这天不能炒豆豆。那他们就吃不上炒豆豆吗?他们是在过完正月,越过春节最后一个节点的二月初一炒。也有亲戚邻居送的。据说,如果不遵循这个讲究,炒豆豆会把逝去亲人的眼睛爆瞎。 二月二和惊蛰相伴,象征着冬眠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二月二炒豆豆,炒的是闲暇和沉睡一冬的觉醒与懒惰思想;炒的是人和大自然精气神的通灵,炒的是一年百事顺的火爆,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尊崇和对先祖们的一种孝敬之意。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为普遍现象,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025年3月2日
钟声点评:
这篇文章写了二月二的习俗,表述了相当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在语言表述方面相比以往,通顺多了,很少出现病句。但在表述方法上,有些过细,仍然没有应用好“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详略得当原则。
2025年3月5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