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
有人说:爱情是默默的喜欢,不求回应,只为温暖彼此的岁月。有人说:人会在年轮里老去,爱情却永远年轻。这种奇妙的悖论让无数诗人甘愿成为时光的暗探,在语言和文字里寻找永恒的证词。
爱情诗是月光穿过红酒杯的折射,是蝴蝶停驻在蘑菇上的颤栗。冯和平女士深谙此道,她的笔触总能在世俗烟火与精神领域之间找到精妙的亮点。这位擅于在生活繁琐里采撷诗意的歌者,用蝴蝶翅膀的翕动,捕捉男人和女人心跳的频率。她的诗句常常游走在具象与抽象的边缘,在诗里,她能把地铁站的别离场景用油画的笔触,绘成心声交织的情感世界。
本期推出冯和平女士的《再多给我一分钟吧》诗一首及著名诗评家韩锋先生的《爱,再多给一分钟也填不满她心中的沟壑》诗评,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诗人用意象串起情感,评论者则以微型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情感肌理。这种诗与评的互动,好似双人芭蕾舞,在春天里呈现出绿叶衬托鲜花的美景。
—— 乐 夫
2025年3月8日 杭州
✍再多给我一分钟吧
文/冯和平
地铁呼啸的声音,由远及近
这裏挟着分别的凄凉声音
让我红润了眼睛
你和我站在黄线的边境
呼吸中,蔓延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地铁门缓缓打开,犹如一只猛兽的口
吞噬着我们残留的温情
我在心底无数次祈求时间滞停
再多给我一分钟,就一分钟
我想把欲言又止的情话
一古脑儿埋在你温暖的怀抱里
别让我回家后,抱着长夜等黎明
2025年1月30日
爱,再多给一分钟
也填不满她心中的沟壑
——冯和平爱情诗《再多给我一分钟吧》析评
韩 锋
原诗《再多给我一分钟吧》:“地铁呼啸的声音,由远及近/这裹挟着分别的凄凉声音/让我红润了眼睛/你和我站在黄线的边境/呼吸中,蔓延着难以割舍的深情//地铁门缓缓打开,犹如一只猛兽的口/吞噬着我们残留的温情/我在心底无数次祈求时间滞停/再多给我一分钟,就一分钟/我想把欲言又止的情话/一古脑儿埋在你温暖的怀抱里/别让我回家后,抱着长夜等黎明。”
——冯和平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丝草蛇灰线便会在心头激起巨浪的那种情感。不是吗?你看冯和平,她硬是要把平静进站的地铁写出了“呼啸的声音”,把地铁的安全线写成了“边境”线……这是啥子事嘛?除了爱情中人,还有谁会相信?
冯和平是爱情诗大家董培伦先生赏识的弟子。她一直以女性对情感的敏感和活跃的内心在爱情诗创作上倾注激情,干净利落地表达着她对爱情的认知、体会和大胆的吟唱。在这首《再多给我一分钟吧》里,冯和平把她的情感放在即将分离的地铁站台这一特定场景里去表现,她贪婪地再向地铁索要这爱的一分钟。然而,这是她的“白日梦”,这一分钟天王老子也是给不了的,与恋人的分离注定要在它所设定的时间到来,不会多给一秒。这样的一种矛盾设置,也是千百年来留存在文学史上的爱情一定是苦涩和凄凉的,或者要经霜傲雪的煎熬才会有丝丝甜蜜的情感定位的一种艺术绵延。冯和平体会到的和她所要表达的爱情一样无法逸出这样的窠臼。她以这样的场景为画布,细腻地绣出了一幅令人动容的离别的十字绣,让读者卷入情感漩涡,而沉浸于她所要的那份不舍与眷恋之中。
开篇以“地铁呼啸的声音,由远及近/这裹挟着分别的凄凉声音”营造了一种人未离,而离别的催促声已至的伤感氛围。此刻,诗人最怕的是地铁的到来,可地铁却不由分说由远及近疾驰而来,一对恋人的内心被不断加剧的压迫感所笼罩。“你和我站在黄线的边境/呼吸中,蔓延着难以割舍的深情”,黄线本是安全的界线,此时却成了恋人即将分离的鸿沟。“黄线的边境”这一意象极具画面感,在这临界之处,呼吸都弥漫着忧伤,她将离别前一分钟的凝重渲染得透不过气来。
在这样短暂的寂静中,忽然,“地铁门缓缓打开,犹如一只猛兽的口”,诗人把缓缓打开的地铁门比作猛兽之口,生动新奇,形象地展现出地铁带走她的恋人、吞噬温情的冷酷。在这样强烈的情感冲击下,诗人向地铁讨要“再多给我一分钟,就一分钟”的乞求,可地铁瞄也不瞄她一眼便拉着她的心爱径直前行,让她“抱着长夜等黎明”去向隅而泣,诗歌以这样的决绝结束了它的诗行。
创作上,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从离别氛围的营造,到内心不舍的倾诉,再到对离别后孤寂的想象,环环相扣,使读者能够在这首凄美动人离别的情歌中,深切体会到这对恋人爱之深切。诗歌作为一种精炼的文学体裁,要求诗人有一种对典型环境的敏锐嗅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与情感。冯和平把离别的情感浓缩在地铁站台上,以极短的时间和低沉压抑的环境下去表达,让爱情的苦涩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得到诗意的表达。这是一首有创意的爱情诗。
2025年3月7日
◑诗作者简介:冯和平,笔名:紫色心情,女,80后,浙江杭州人,祖籍诸暨,心理咨询师。杭州上城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协会会员,新月派诗社执行社长,萧山区绿洲公益中心志愿者。诗作发表于各种杂志和网络平台,已出版诗合集《诗意人生》一部。
◑诗评作者简介: 韩 锋 ,《文化娱乐》月刊原主编,早期从事临床医学,后专业从事影视创作、编辑和文学评论。作品有文学评论、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和英文译作发表于《光明日报》《作品与争鸣》《浙江日报》《东海》《生态文化》《钱江晚报》《中国电影市场》《浙江社会科学》《文学与人生》等报刊及医学杂志;相关作品在作家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洲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等出版的著作中收录,曾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蓝皮书《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撰稿人,著有文学评论集《纵情水月》。
责任编辑 ‖ 冯和平
编辑审核 ‖ 乐 夫
主编终审 ‖ 陈剑钧
刊头书法 ‖ 张先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