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参,你在哪里?(散文)文/李广昌
退休之后,我怀揣着一个梦想——撰写一本名为《大余本草散文集》的书籍。为了这个梦想,我踏上了探索自然的旅程,足迹遍布山野乡村,用镜头定格了五百多种中草药的美丽瞬间。然而,在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时,我遗憾地发现,一些曾经随处可见的草药,如铁扫帚、翻白草、丁葵草、独脚金,特别是让我记忆深刻的盘龙参,竟然难觅踪影。
提及盘龙参,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那个纯真的年代。那时我才十二岁,家中四爷因肺结核咳血,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只能在家中硬撑。看着四爷咳出的鲜血,全家人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就在这绝望之际,三爷爷的二儿子,一个平日里热衷研究中草药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他提出,盘龙参或许能救四爷一命,并立即动手采摘、煎药。奇迹般地,四爷服用两次后,咳血症状明显减轻。
为了不影响生产队的劳动,叔叔将寻找盘龙参的重任交给了我。我接过这棵神奇的草药,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我仔细端详着它:叶子小巧如韭菜,却更短;茎细小而坚韧;花粉红色,如同辫绳般斜圈在茎上,呈现出螺旋状攀沿的姿态;根部则像小鸡的脚爪,色泽鲜黄,既鲜嫩又好看。
凭借着对盘龙参特征的深刻记忆和对其生长环境的了解,我很快在飞机场的水沟边找到了大片盘龙参。我采摘了一大把带回家,四爷连续服用几天后,咳血终于得以止住。然而,由于缺乏抗结核药物和调理阴虚火旺的中药,两年后,四爷还是离开了我们。
尽管如此,盘龙参在我心中的地位依然坚不可摧。它不仅仅是一种草药,更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是对四爷无尽的怀念。为了探寻盘龙参的现状,我查阅了近几年我县药材资源的调查报告,遗憾的是,在三百四十多种药材中,并未发现盘龙参的身影。
盘龙参,这种味甘、苦,性平的草药,在《滇南本草》、《天宝本草》、《分类草药性》、《植物名实图考》、《全国中草药汇编》以及《中华本草》等古今书籍中均有记载。它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是民间备受推崇的良药。然而,如今在大余,这种曾经随处可见的草药却似乎已销声匿迹。
我深感惋惜,同时也充满疑惑。难道盘龙参真的在大余绝迹了吗?还是我们尚未发现它的踪迹?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找到这种神奇的草药,让它的药效继续造福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