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长河里的逐光人》
文/陈宇
1963年2月,春寒料峭,关中西部陇海铁路旁的一个小村庄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宇来到了这个世界。此时,整个国家才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中挣扎出来,大地一片萧条,却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陈宇的家,是个热闹又温暖的大家庭。大爷爷、大奶奶总是坐在门口,眼神里满是岁月的沧桑,却又透着对生活的热望;爷爷虽然寡言少语,可那坚实的脊梁仿佛撑起了整个家;父母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还有哥哥,总是带着陈宇在村子里玩耍,保护他不被其他孩子欺负。一家人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却像冬日里相互依偎取暖的鸟儿,充满了温情。

77
六岁那年,陈宇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上学。农村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父母接送,他每天只能背着破旧的小书包,抱着自家那摇摇晃晃的小板凳,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向学校。一路上,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野草肆意地生长,在陈宇眼里,这世界充满了新奇与美好。简陋的教室、斑驳的黑板,都挡不住他对知识的渴望,那渴望就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疯狂地生长着。
1970年,陈宇顺利升入一年级,开启了漫长的小学时光。学校的设施极为简陋,桌椅破旧不堪,可老师们却满怀热忱。他们用质朴的教学方式,悉心浇灌着这些懵懂的孩子。陈宇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然而,1976年,命运的阴霾突然笼罩。陈宇刚升入公社的常兴中学不久,初一的下半学期,一个噩耗传来——毛主席逝世。刹那间,整个校园被悲痛的乌云所笼罩。学校的花篮前,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泣不成声,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整整七天,校园里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大家都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陈宇也深受触动,这份悲痛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
1981年7月,陈宇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同年10月,怀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应征入伍,奔赴新疆伊犁。部队的生活艰苦又充实,每天的晨跑、操练,磨炼着他的意志;紧急集合、拉练,锻造着他的纪律性。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相互扶持。陈宇也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坚毅刚强的男子汉。
几年后,陈宇退伍返乡。他开始四处打工,生活的压力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招进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派出所,当了一年半便衣警察。在派出所里,他见识到了人生百态,善良与邪恶、真诚与虚伪在这里交织碰撞。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仿佛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
1991年11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陈宇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乡镇政府武装干事招聘。招聘条件极为严苛,竞争异常激烈,全县77人报名,却仅招4个名额。陈宇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他日夜苦读,精心准备。考试那天,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却凭借扎实的知识和出色的表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份工作,不仅赋予了他干部身份,更为他的理想抱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进入乡镇政府后,陈宇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于是,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每晚挑灯夜读,报纸、杂志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他将知识分类整理,政策、写作、武装工作等资料被他精心收集起来,几年间,积攒下厚厚一摞,这些资料是他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2016年7月,陈宇退居二线,年仅53岁的他,却并未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眉县千亩荷塘工作了三个月。那满池摇曳生姿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宛如仙子下凡,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文艺之弦。从此,他踏上了诗歌创作之路。起初,他从模仿他人的作品开始,不断摸索,反复打磨,常常熬夜到深夜,眼睛布满血丝,却依旧乐此不疲。
终于,2018年7月,他的第一本诗歌集《太白山下荷花情》(一)问世。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那一刻,陈宇激动得双手颤抖。然而,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诗集出版后,销量寥寥,还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嘲笑。但陈宇没有气馁,他坚信自己的梦想,继续努力创作。
渐渐地,他的作品开始在文学圈崭露头角。他陆续加入眉县作家协会、宝鸡诗词楹联协会,成为陕西秦川文化签约诗人。2021年,《太白山下荷花情》(二)和《故乡》相继出版,他的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朋友圈成了他展示新作的窗口,每天清晨发布新作的习惯,他坚持了六年。如今,他在《美篇》开设两个账号,累计发布大量作品,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也都留下了他创作的足迹。
“努力拼搏,学习不止,热爱写作,不断进步”,这是陈宇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农村成为“文化人”的道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他凭借着不懈的坚持和对知识的渴望,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知道,生命的长河奔腾不息,而他的文学梦想,也将在这条长河中扬帆远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