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曾经少年
人们说起故里,故乡,基本是模糊数学。故乡不是特定,包括生长的地方,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待个几年都可以称故乡。
人是灵性动物,唯我独尊。因为喜欢一个人,会热爱一座城。更何况生我养我的地方,与亲人友人朝夕相处多年,地亲水亲人亲,浸注的感情就不是简单一句热爱了。
为何说榆次城,是曾经少年,两重意思了。一是说我的少年时期是在这座城消费掉的,二是说城若我的年华,半个世纪过去,一天天看着这座城长大。人真的很不耐活,都不如草木长久。我老了,而城市刚展现出她的年轻活跃。

别人问我,胡说你的故乡是哪里,很难准确地应答。因为这辈子生命空间大轮廓线划出来,没有跨省越国。只在小地方螺旋。祖籍是山西太行山右寿阳县的,我爹和爷爷们的生长之地,我的根脉。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是在晋中昌源河畔的祁县乡村。童年一直在那里度过。少年时到了榆次,上中学,打临工,下乡插队。青年也即成长后的华年是在太谷县,军工厂工作,后调入公安局。1988年迁入省城太原,近40年的岁月,中老年迄今。所以要说故乡。生命段落分切下来,生活过5年的地方,脚踩的土地都可以温热,都可说故乡。这么归纳说来,祖籍寿阳,童年祁县,少年榆次,青壮年太谷,中老年太原,统统可以称之为我的故乡。
半个世纪前的榆次市,仿佛是人在少年时的一株青苗。曾记否,有歌谣般的段子描写了这座城的城市形象。"一条马路一座楼,一名警察一个猴"。一条马路是东西横向的顺城街,东尽头是秃山连绵的猫儿岭,西至原榆次晋华厂宿舍,黄龙江靠西的同蒲铁路线。顺城街西延是80年代的事儿。俗说是榆次最繁华的长安街,全长也就3公里吧。一座楼,是指老城北门外十字路口的百货大楼。有赞美诗颂扬过巍峨挺立,实际只有2层半高度。曾经是榆次的地标建筑物。北门外十字路口在60年代装上了第一盏红绿灯,中间摆上交警站台指挥的木制圆墩。反正来往的汽车没几台,一名警察站在那里挥动两色棒子指挥。当时榆次不大,有位智障人叫"二鬼",穿的破衣烂褂,经常趁交警不在时他就站在圆墩上学着交警比划,成了榆次街头的一大幽默。城市很小,头一座公园就是今老城西北的花园。栽了不少树,还买了几只孔雀,还有大小猴子增加景观。一只猴,只是对可怜小城的黑色幽默吧。
半个世纪前的榆次城小的很。除了旧县城的东西南北4条小街,新中国成立后拓展出来的新区有那么几条。东西顺城街,南北粮店街外加一条窄小的栈房街。当时石太铁路的榆次北站还没拆,铁路阳面出了条道北街。哪还用什么交通工具,腿脚麻利的一天就可走遍全城的大街道小巷子。

但榆次在外的名气,是因为省际铁路枢纽和几座有名的工厂撑起来的。郭家堡再往西的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是国字头的著名企业。解放后从上海迁过来的。据人神传或煊的,经纬厂名的来历与蒋介石还有勾扯。蒋的两儿子叫蒋经国,蒋纬国。经纬二字的来源。经纬厂是榆次城的小世外桃源,工人说的是上海普通话。榆次人当年能到经纬厂上班,好像比机关单位当科长还荣耀。
铁路西端,榆次还有座引以为傲的工厂,即榆次液压件厂,引用日本技术,当时是国内顶尖的行业翘楚。天南地北机械行业的人谁能不知。
除了两座国内名企,榆次还是山西纺织企业中心。百年企业晋华纺织厂,60年代新建在猫儿岭上的山西绵纶厂。当时榆次的城市人口,就由这4座工厂托起来的,除了4大企业之外,榆次当时还有几条工业小龙,如紧靠经纬厂的山西轻工机械厂,城北的卫东机械厂,榆次电缆厂,农机厂等。城里的一半人或就业或家属。城市不大,但论起经济地理来,是国内小有名气的轻工机械与纺织城。到了21世纪,今天的榆次已接近百万人口的规模了,高楼大厦,马路宽阔,立交纵横。可是,除了近几年省里把大学城建在城北值得炫耀,许多座民间创业的新型制造业崛起,有晋中经开区,榆次工园等星星点点。城市却拿不出一样可享誉中外的工商品牌。那几座有名的工厂,晋华厂,锦纶厂,卫东厂等销声匿迹了。倒闭的倒闭。留下的经纬厂,液压件厂亦风光不再。真让人扼腕叹息,有点儿今不如昔。

我11岁上从祁县外婆家的乡村,转学到榆次花园路小学。因为闹文革,教育体系被折腾的稀里哗啦。小学里弄中小学七年一贯制,称戴帽中学。在学校,革命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多。可以说鬼混了不到两年,初中毕业了。毕业后我的同学都找工作就业了。反正学知识没有什么用,挣点钱是硬道理。母亲还给我找关系,说好去央企,从北京迁来榆次的牛逼企业,位于道北街的广播录音器材厂上班。在上班报到的前一天,我犹豫了。难道念书真的没用了吗?60年代末的几年,当时所有的大学门关着,连中学也被造反派砸烂了。那时的口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臭老九靠边站。工人农民很吃香。1971年,教育逐渐开始恢复,偌大的榆次城,一中和二中各办了两个高中班。在就业和上学的选择路口,母亲支持了我的决定。放弃了上班就业,到榆次一中就读了高中。所以说人活一辈子选择大于努力,方向大于勤奋。一步之差,追悔莫及。还好没走错了路。学习和获取知识,是生命的永远正途。
在榆次一中读书两年,1972年底毕业。那个年代政治风云变幻,就是坐在课堂上,运动和斗争没完没了。学校大字报满天飞。今日声讨这个,明日批判那个。反正稀里糊涂念了两年书。开光比愚昧强,读过总胜过不读。末了开了个毕业会,校长喊了句全体解散。课堂生涯完蛋。大学的门没的进。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毕业后到1973年开春,那年17岁了。整天闲着浪荡也不是回事儿。正赶上榆次寿安里小学招聘老师。当时社会上高中生都不多见,俺半瓶子不够的还算知识人。于是被聘用为小学4年级的班主任。未成年人教育未成年人,自己还是半吊子就当了先生。也付出了努力。因为经常体罚学生,干了半年被学校解聘了。那时找份临时工也得凭关系。母亲找了农机厂的劳资科长,到工厂干了3个月毛坯转运工,每天搬运笨重的半成品铁疙瘩。挺好的,虽然是很累,但壮了肉体。
1973年10月,又跟着轰轰烈烈了一次。赶上知识青年到农村下乡插队,敲锣打鼓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了榆次的使赵村。那时候热血少年就这样结束了。到农村什么时候是个头不知道。起先号召是去扎根的。还好,两年之后就赶上了返城工作。招工到了位于太谷的军工企业753厂。30岁出头,后又从太谷调入省公安厅工作直至退休。

少年是生命中最富有活力的华年。榆次踩下的生命脚印,那是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况且榆次还有缘亲,父母亲,妹妹。自打到了知天命之年,我几乎是执行雷打不动的制度,除非有特殊事情,每周六必回榆次城,与父母亲及家人团聚。
我与榆次共成长。榆次城到了21世纪之后,城市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熬不过时间,不觉已步入老年。榆次城却还是少年容颜,云蒸霞蔚,焕发出空前的活力。特别是处于毗邻省城太原,喊叫多年的同城化建设虽行政一体没有实现,事实上交通城建等基本已接轨。
榆次城的面积,半个世纪前历历在目。城的西尽头是郭家堡村,东尽头是猫儿岭右脚下的直隶庄。南尽头是如今老城里的南关街"南阁",北边是道北街的北关村。今天锦纶大道以东,当年是荒凉的猫儿岭土疙瘩。这里曾是千年来的古墓群。为开发修路动了文物墓藏,还出现过中央广播电台曝光榆次的热点新闻。今天的小城,城市人口已近百万,感觉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十倍。鸟变了凤凰。城市高楼林立,马路立桥化在省内仅次于太原。已发展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20年来每周在太榆路流动。见证了历史的幻变。
榆次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美丽城市,周边有风景观光,名胜古迹。北部有4A级的山水旅游景区乌金山,南有晋商大院的标本遗存常家庄园,东有华夏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市区有名闻遐迩的榆次老城。
这里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古老的文明,榆次家有厚重的文化气息。生活了多半个世纪,从没经过有灾难性的自然磨难。实在是人类宜居的最佳处。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信口开河。前几天,有个学者老汉正襟危坐的胡说,全国有十个地方不适合宜居,其中有山西。隔着手机屏,呸!正想送过去一口唾沫。没有山西,哪来的华夏文明。如果没有这么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哪能存留下全国第一的历史文物。按量子纠缠理论推演,神鬼都愿意和人长期相处下去的,一定是风水宝地。每年网上评价的宜居城排行榜,都是资本和权力在玩商业游戏而已。酷暑炎热的夏天,包括杭州南京这类的火炉城市一定不搞宜居排行榜。严寒难耐的冬季,东北的哈尔滨长春也不会参与玩这一套。四季分明是天道的酬善,山西人的专利,活在这里应该很知足。最近从外地升迁来的省领导,住惯了以后,才惊叹的发现,山西是华夏文明一省看尽5千年的宝地,是"天命之域",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坐标。说的多贴切。而榆次和太原,是山西的心脏地带。但是,山西人近年的钱包比他人钱包是瘪一点,而宜居环境是动物的首选。

人一辈子总是这样,到头来记忆的不是走马辉煌,不是繁华似锦。刻在心上的往往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或者疼过痛过的经历。到老来心心念念的童年,少年时代的过往。
榆次,是我心中是最好的一座城市。前几年行政区划修改榆次为晋中市。晋中是地理意义上的泛概念,基本是一具没有前世的今生躯壳。榆次才是有魂的温度称谓。
什么是故乡,我的解释是浸注过灵魂的那片山水,用心给这片天地涂色了美丽风景的地方。即使来自西北的戈壁滩,大漠深处的荒凉地,咋说起来还是家乡好,故乡最美。
人生的轨迹就是划一个圆。从端点出发,折腾了一生喜欢回桑梓,回原点。这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也是人说的轮回。老了后又怀念故人,又找的吃妈妈做的饭味道,又忘情的寻我童年少年的旧戏码。
所以码出了这一闲篇。
这点儿笔墨太不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勾勒些小城故事。写着写着,榆次方言土话耳边一串串冒出来,心里还好笑,"日煞你这不开眉眼的,乃圪揽货……,冰糖串串,玻璃蛋蛋,娃娃的帽帽……。"
(202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