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婆婆纳
文/李广昌
初升的太阳尚未将野外草丛中的露水晒干,我散步经过一片菜地时,远远便望见指甲盖大小的蓝花,宛如天空碎屑洒落人间,异常耀眼。这些淡红紫色的花瓣,拼成了十字星芒的形状,薄得仿佛能透光,却倔强地支撑着整个春天的重量。俯身细看,这不正是婆婆纳吗?这种喜欢在荒地、菜地、墙头贴着地皮生长的野草,不畏冬去春来的严寒,藤蔓交织出青碧的涟漪,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静静荡漾。
记得村里的老人曾提到过,婆婆纳的嫩苗可以采摘回来,用开水烫过后,再用清水浸泡半天,既可炒食,也可做汤。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野草,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价值。
婆婆纳始载于明代,属于玄参科植物。因其果实圆球形,先端微凹,形如双球,又似外肾,结子时又似狗卵,因此又有狗卵草、双肾草、卵子草、双珠草、双铜锤、菜肾子等美称。它味甘、淡,性凉,既具有补肾强腰、理气止痛的功效,又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作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书籍均有记载,婆婆纳常用于肾虚腰痛、疝气、睾丸肿痛、妇女白带以及痈肿的治疗。而《福建药物志》则提到,用水煎或绞汁婆婆纳,加适量红糖冲服,可用于治疗吐血。在民间,婆婆纳也常被用于治疗腰痛及睾丸肿痛。
现代研究表明,婆婆纳全草含有甲氧基高山黄芩素、木犀草素、吡喃葡萄糖甙、甘露醇等成分,这或许正是其药物作用的基础。
朝阳普照,我深知婆婆纳的盛花期在二、三、四月,五月以后便将逐渐消失。我不由自主地采集了一把婆婆纳,抖净泥土,在小溪中来来回回地冲洗,就像拾到了珍贵的珍珠一样,既高兴又害怕失去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