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95)——随机应变(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旧唐书·郭孝恪传》:“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大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泛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隋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唐灭刘武周后,李渊为统一天下,命令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占据洛阳的王世充。
当时,窦建德占据河北,唐还要防范北方的突厥。为了集中兵力拿下洛阳,李渊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使其中立,又派太子李建成率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以防突厥南犯。窦建德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唐灭掉王世充之后,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自己。于是,他决定联合王世充,对抗李渊。在李世民围困洛阳后,窦建德率军10余万西援洛阳。突厥颉利可汗为策应王世充,也率军南犯并州、石州(治今山西离石)等地。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萧璃、屈突通、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唐军长期作战,过于疲惫,一时难以攻下洛阳;而窦建德气势正盛,唐军将腹背受敌,主张西退保新安,相机再战。而郭孝恪则认为:“王世充被我们围了很久,已经力尽计穷,他的失败,指日可待。而窦建德也有不利的条件,长途增援,粮道不通,这正是自取灭亡!”。郭孝恪建议李世民“围城打援”;一边继续围困王世充,一边带兵占据虎牢关,“随机应变”。谋士薛收也分析说:“王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带领的部队,是江、淮精锐,他最大的问题是被围缺粮。一旦缺粮,跟我们打,他打不赢;守,他守不牢。窦建德带兵来援,自然也带来了粮草。一旦王世充有了粮草,这一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应当深沟高垒围住洛阳,不与之交战。而大王你亲自带上精锐,迎战窦建德,战胜窦建德之后,洛阳也就不攻自破了。”李世民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命齐王李元吉等继续围困洛阳,亲率精兵步骑进驻虎牢关,不久,全歼窦建德军。李世民随即移师洛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助的王世充只好投降。
洛阳、虎牢之战,是唐军统一战争中最关键之战,取得的“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为唐朝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郭孝恪也因出众的谋略为李世民所常识,在召开庆功会时,李世民对诸将说:“郭孝恪之策,出诸人之右也。”
“随机应变”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们的社会活动是不可能随心所欲的,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个物质发展过程,在总体上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的任何思想、行动,不仅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还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哲理性启示是:人的思想、行动的变化,一定要以客观形势的变化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