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岗翠竹》节选
作者:袁鹰
诵读:相思入梦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30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这是什么?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挑得起。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只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出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表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
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20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袁鹰作者简介:袁鹰(1924~)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以后改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