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义的艺术世界
——读盛洪义散文集《摊煎饼》有感
徐萍
在山东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其中,盛洪义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而令人惊喜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更是一位情感细腻、笔触温婉的散文家。
记得在他的散文集《摊煎饼》读书分享会上,著名主持人曹军声情并茂地朗诵他的诗:
《娘》“娘啊娘,您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当年山村闭塞,家境一贫如洗,您连半寸照片,也没有留在这个世上……”引得坐在观众席的我潸然泪下,让我想起了我的娘。
娘是母恩,是母爱,是伟大,娘在家就在,娘是一家人的定海神针,没娘的孩子苦的像根草,在悠长而斑驳的岁月里,盛洪义先生的童年里没有娘的陪伴,如同一幅缺失了最重要色彩的画卷,虽然依旧铺展,却总显得那么单调与孤寂。
其实,我很早就久仰著名书画家盛洪义老师的大名,有一次在济南市美术馆参观了盛洪义老师的山水画展,看到盛洪义先生的简介,那时我知道了他和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教授是同乡,都是莒县的,但一直未曾谋面,他的散文集《摊煎饼》发布会,我非常重视,顶着寒风来回坐公交车用了将近四个小时。
他的散文集《摊煎饼》,就像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另一幅画卷,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描绘着心灵的风景。
《摊煎饼》这本散文集,从书名上乍看,或许会让人感到一丝诧异……摊煎饼,这一极具山东地方特色的民间小吃,与看似高雅的文字活动,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
然而,这正是盛洪义先生的巧妙之处。他以摊煎饼这一日常朴素的食物为引子,串联起对艺术、生活、文化的深刻思考,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广泛的社会观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活哲学和文化情怀。
在书中,盛洪义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摊煎饼的过程,从选材、磨成煎饼糊、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热爱和对细节的执着。而这份对平凡事物的专注与热情,也正是他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童年的不幸,是盛洪义生命乐章中的低音符,虽沉重却不可或缺,奏响了他人生的深度。
正如他在《摊煎饼》一文中描述的:“那个年代沂蒙山区比较穷,吃用地瓜干做的煎饼是每个农家的必须。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顿顿饭离不开它。至于小麦面馒头和水饺,只是过年过节才能吃上。所以,摊煎饼的频率很高并且是手工。”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煎饼”这一最普通农家食物是山东沂蒙山区赖以生存的食物,沂蒙山区地形多为丘陵山地,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尤其是饥荒年月,煎饼成了当地人维持生命的重要食物。会摊煎饼在沂蒙山区的农家,是必须会干的一项家务活,然而盛洪义先生却在鏊子面前束手无策,“那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我只是自己坐在那不听使唤的鏊子旁,留下了那伤心的泪水,这时,我想起了在天堂的妈妈。虽然,我连俺娘长的什么模样也不记得。”
当我阅读到这里的时候,瞬间潸然泪下,多可怜的孩子,他为什么不去求他的那些嫂子帮他一把呢?“经常因为几个嫂子之间像推磨似地把我推来推去地胡扯皮。把我很早就磨回家了的煎饼糊,等到太阳很高很高了也照不到一个来给摊煎饼的嫂子影儿。”这就是煎饼给盛洪义先生留下的辛酸苦楚,让他在孩童的时候已经品尝到了生活的磨难和世间人情的冷漠。真可谓:“人穷七分彻骨寒,落魄冷暖见人心,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如上九重天。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苦难的童年,是命运给予他最严厉的课程,却也教会了他最深刻的坚强,让他学会了在风雨中舞蹈,用笑容迎接每一个黎明。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盛洪义先生面对生活和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始终保持内心的纯良,不放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也展现出他卓越的才华。
他在《少年记事》中,文笔充满童真、源自内心的话语,很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我们这些小伙伴,就高兴地转战到‘雪山’上踏雪玩耍”,童真的心,像一颗未被雕刻的宝石,晶莹剔透,满载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让人感受到那份纯真无邪的力量。
“那个年代……能当上兵就是一件最光荣、最自豪、最幸福的事。”
为什么说当兵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从盛洪义先生的个人经历,足以说明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是经过无数次坚强的训练而成,首先军人在思想上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韧劲,军人要服从指挥,军人是有严格的纪律性,军人更要坚强的勇猛精神。
在《新兵生活》一文中他是这样写的:“刚开始身着绿军装、腰挎小手枪还感到很新鲜很自豪。后来特别是夜里还要背老式长枪,站得腰酸背痛。深更半夜再赶上个坏天气,那呼啸的狂风随着瓢泼似的大雨,炸弹一样的响雷轰鸣着。一个人站在那里,四周又黑又暗,真令人心惊。”
盛洪义先生的军旅生涯为他后来成长为杰出的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出人生的壮丽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精神信仰,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里,每一位杰出的书画家都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为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盛洪义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用画笔描绘齐鲁大地风土人情,以艺术之名传承文化血脉的大家。
《亦师亦友魏启后》这篇散文中,“当然,我无意去与大师比,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展现了盛洪义先生平凡生命的自强不息之美,传递出一种深邃的生命境界,体现了心向阳光的精神超越。
现如今,他的散文集《摊煎饼》出版发行,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作家,一般来讲,人出名后都会有点“飘”,尤其是像盛老师这样来自沂蒙山区的“草根”。
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保持初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砥砺前行。他在《名片》最后一段写到:“不管是为社会奉献和艺术精神食粮的作家、书画家,还是为社会制造销售产品的商贾,工人和种粮食的农民,都要把自己的活做好,让读者愉悦。百姓吃着放心用得实惠。有道是,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过硬的作品,才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名片。”
是啊,只有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粹和坚定的家国情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句话用在盛洪义先生的身上再恰当不过。
从他的妻子李玉萍的《我家老盛》一文中,了解到盛洪义先生背后的这位聪慧美丽妻子,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彼此的精神支柱,李玉萍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全身心照顾好家庭,让盛洪义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她是盛洪义先生的知心朋友,最忠实的粉丝。
家庭幸福是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情感满足,还对一个家庭的福祉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家是一条小小的船,载着一家人穿过千山万水,家庭和睦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盛洪义先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相亲相爱的家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盛洪义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他的散文风格,既有着山东人的豪爽与耿直,又不失细腻与温婉。
他的文字,就像他笔下的画作一样,既有力度而不失柔美,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又能领略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
这部散文集,无疑是对盛洪义先生艺术世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展现,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一次深刻启示。
作者介绍
徐萍 笔名:鲁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十九届作家高研班学员张炜读书会会员、出版个人散文集两部《鲁文散文集》、《别赶路去感悟》其中,《别赶路去感悟》获济南市历城区文联首届华不注文学提名奖累计在《齐鲁晚报》、《春城晚报》、《山东工人报》、山东电视报、《济南铁道工人报》等媒体、网络文学平台、《当代小说》、《职工天地》、《格调》、《大中华文学》、《中岩》等文学期刊发表文章约6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