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咏柳
開甯.宁夏银川
"嫩色含轻雨,柔丝弄早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来了,春天悄悄的来了。不知何时,柳树已吐露出了嫩绿的枝条。一场细雨过后,那修长的枝条上又添上了一层新绿。那些刚冒出的小芽,在春风的轻抚下,不断舒展身姿。远远望去,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淡雅而迷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诗中常将柳比喻为烟,有"柳如烟"一说。这源于柳树的独特形态和生长环境。一方面生于水边,容易产生水气氤氲之态;另一方面,垂柳轻柔,叶子细长,款款动如烟;还有青翠欲滴,似烟雾洗成。……等等原因。
如唐.李峤的《柳》诗:"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唐.崔道融的《杨柳枝》诗:"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宋.苏轼的《点绛唇》词:"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唐.李商隐的《杨柳枝》诗:"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些诗句中的"柳如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更蕴含了诗人对柳树独特美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深刻感悟。
折柳送别一词最早起源于汉代。折柳枝送别,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柳被视为高洁品质的表征物在东晋的陶潜那里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到了隋代,隋炀帝开凿运河,在运河两岸及堤坝上大量种植柳树。折柳习俗到唐代时达到鼎盛,以折柳为题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连篇累牍。宋代时,折柳赠别的习俗仍流行。明代以后,折柳赠别习俗逐渐淡薄,但灞桥折柳的典故却经常出现于文人的诗词中,成为相思怀乡的象征。
送别之所以用柳枝,一则因为柳条细长柔软,用它赠友送别,以表达柔情萦绕和依依不舍之意;二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三则因为古人视柳树为可以驱鬼避邪的"鬼怖木"。古人认为带着柳枝上路可使百鬼望而生畏,从而确保旅途的平安。
有关折柳诗词有: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唐.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唐.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折柳不仅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如唐.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追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不过也有人认为最早的渊源应该是出自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
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姑娘用一双巧手,将柳叶修剪得细长如月牙,宛如女子秀气的眉毛,因而还有了"柳叶眉"之说。
如:唐.韦庄的《女冠子.昨夜夜半》诗:"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唐.徐贤妃《赋得北方有佳人》诗:"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唐.韦承庆《折杨柳》诗:"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淡淡的雾气轻轻笼罩着柳树,柳色显得格外清新,就像烟雾一般如梦如幻,韵味弥漫……
刘开宁写于2025年3月10日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