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江苏省金融学会、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和量子金融安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三方联合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西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公开Darmstadt 格最短向量(SVP)挑战赛中破译200维难题,刷新全球纪录。这一成果不仅是抗量子密码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全球网络安全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成果还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涤非,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浩,以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苏州市分行、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国家密码管理局、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工业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等机构的代表、嘉宾和西浦师生近百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丁津泰教授团队在这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对中国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贡献。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动员中国的科学家、学者和学生与人工智能协作,创造更多令世界惊奇的创新研究成就!”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下图)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学丁津泰教授团队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密码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进一步维护金融安全的关键技术储备。”他强调,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加速对金融业现有密码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开始筹备能够抗量子攻击的加密算法来替代传统算法,丁教授在学术上的这一重大进展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涤非在致辞中表示,目前银行业绝大多数信息安全系统都依赖于传统公钥加密算法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量子计算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破解其加密机制,若得不到有效应对,可能会导致银行系统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漏洞,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对金融系统而言,抗量子密码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存命题。金融数据的高敏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量子威胁到来前完成密码体系的全面迁移,确保交易安全、客户隐私和系统稳定。抗量子密码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责任。
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算法改进和局部筛法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存储瓶颈问题。这一成果为抗量子密码标准设计提供了实证基础,也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估现有密码系统的安全边界、指导数字经济的安全建设。
互联网和计算机安全依赖于密码学标准,其核心是公钥密码学(PKC)。丁津泰表示:“格密码的安全性直接依赖于求解最短向量问题(SVP)的计算难度。此次200维SVP难题的成功破解,不仅展示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密码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为全球格密码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宣布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西交利物浦大学后量子迁移交叉学科实验室(PQC-X)也正式揭牌。该实验室致力于抗量子密码(后量子密码)通用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将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国际抗量子密码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
此外,实验室还积极构建产学研生态链,与江苏省金融学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开展合作,推动抗量子密码技术的创新与成果转化。
丁津泰团队全程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银行业及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抗量子密码迁移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日前在国际清算银行组织的全球央行量子安全准备会议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国际金融银行领域抗量子密码迁移项目当中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全球唯二正在实施的金融银行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通讯员:寇博 刘沁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