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尖斌卡引”
——让人生更精彩
文/令狐天管
(原创
家在山河间
“尖斌卡引”不是成语。这是我在手机上看到的一位书法家写的条幅挂在室内墙壁上,大概是作为自我修养或警示子孙的座右铭吧,我读了后很受启发,感悟颇多,便动笔写了这篇体会。目的是谈谈如何修德养性并应对生活中的困境,让人生过得更精彩。
尖:下大上小,寓意为能大能小。对待事物或问题,你若站在下面看,那就是大得不得了的大事;倘若从上面看,就是小事一桩。如若上下结合看,就是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字对人们的启示是:第一,看问题,想问题要灵活,不仅要多角度地观察,还要顺应发展变化的时势去看,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看清楚,想透彻。第二,对人对事必须要谨慎,要把握好度,不要把家长理短的小事随意夸大,也不要把见一叶而知秋的大事轻易放过。
第三,应把“尖”字当作修身养性的基石和克制人性弱点的利器。
修德养性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积微善抑小恶而修成大德,才能成就大业。刘备去世前给他儿子遗诏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流传“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的佳话。他从到站、上车、乘车以及下车出站,一刻也不闲地帮助该帮的人。他助人为乐的善举是天天做,无处不有,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养成了他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他22岁因公殉职,但他精彩的人生感人的故事却永远留存在抚顺、哈尔滨、长沙三个城市的“雷锋纪念馆”里,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立德需要由小到大持之以恒的耐心,而事业或职务由大变小则需要决断和勇气。既要有冲破名缰利锁的果敢,又要有克服人性的弱点决心,2017年时代楷模曲建武就是能大能小的典型。他在辽宁师大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随着职务生涯的发展,由辽宁师大党委副书记、省高校工委副书记到省教育厅副厅长,其业绩也是可圈可点。但2013年在他55岁时,却突然辞职,要回高校去当辅导员。很多人不理解,他解释说,这个决定源于30年前种下的对学生的爱。他不计名利的得失,只是为再回到学校能做他热爱的事业。他心怀大我,至诚报国,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多种荣誉称号。电影《守望青春》就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精彩人生。
俗话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龙是我国古人崇拜的神物,它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大变小。而虫则相反,固守原型,不思进退。这句话还启示我们:在个人修养上由小变大时要常念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由大变小时,应不忘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的格言。以此修炼自己,人生岂能不精彩!
斌:左文右武,寓意为能文能武。“文”代表文化、才华,“武”代表勇气、魄力。因此“斌”蕴含着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要素,俗话说是多面手,大能人。它既有内在的修养,又有外在的力量,人称文韬武略。“斌”与“彬” 同意同音,含有彬彬有礼之意。有句顺口溜:能文能武是人才,只武不文是莽汉。在《资治通鉴》中有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只是德行的辅助因素。因为一个人的才能如果超越了他的道德,道德统帅不了才能,他就会把勇武发挥到极致,变成一个粗鲁冒失的莽汉。倘若再贪婪不仁,那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何才能修炼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呢?第一,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读书是成才的阶梯。第二,成才离不开实践和锻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历练出卓越的才干。
在这方面河北农大教授、全国优秀党员、荣获“人民楷模”荣誉称号的李保国,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大学毕业留校十几天,就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他选择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山秃岭上战天斗地。经李保国和科研组同事们的十几年开发治理,荒山石岭腰身一变而为“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 94.6%。他用科技力量打开了百姓脱贫致富的大门。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板栗栽培、优质苹果栽培、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李保国在推广林业技术方面,坚持有求必应,800多场培训课从未拿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心只为百姓能致富。在科学创新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像李保国这样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不断探索的实干家,走出研究室,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河上,让自己精彩的人生遍地开花结果。
卡:上下结构.寓意为能上能下。观字形,向上台阶已无,向下一根横杆档道,处于上下两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困境。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上下两难的挑战。
绝大多数人是能上不能下,能得不能失,能进不能退,能荣不能辱。这种心态名曰“虚荣心”,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之一,就像横在"卡"字中那根挡秆一样。在这方面,开国将军甘祖昌夫妇的故事,就是人生能上能下的典型范例。甘祖昌从农民到将军,1952年因公受伤留下脑震荡后遗症,自觉难挑领导重担,多次申请回乡当农民,直到1957年领导才批准。他带领全家回到江西省莲花县老家务农。在家乡29年里与群众同劳动同甘苦。共修建过3座水库、25公里长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他把70%的工资收入都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对上级规定的他应享受的高干福利待遇都一一拒绝。省民政厅要给他在县城建养老房,他坚决不答应,只在村里盖了几间农舍居住、先后两次给他配小汽车,他坚决不要。他一直在农业战线奋斗到1986年81岁时去世。
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跟甘祖昌一起回乡,在农村当教师。她生活十分节俭,却自愿拿出大部分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和需要帮助的群众。离休后又继续扶贫助学,开办“龚全珍工作室”,为社区服务。总书记先后两次接见,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2013年,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4年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奖,2016年被表彰为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2019年国家又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2023年100岁去世。甘昌祖与夫人一起抛弃高干所应享受的一切待遇,不被任何艰难所吓倒,不为好面子的虚荣心所困扰,毅然从高层走到底层。他们的人生被拍成电影《这样一位将军》《老阿姨》《初心》广为流传。他们的人生受到亿万人的敬颂。
引:左弓右伸,寓意为能屈能伸。这是个成语,出自《易经》:“尺蠖(huo)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zhe)以存身也”。尺蠖是树上的一种毛毛虫,行走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行。龙蛇到了冬天都静静地蛰伏在一个地方冬眠,不吃不动保全性命等待春天重新出来活动。花无百日红,叶无四季青。人一生不会总是一路鲜花春风得意,而更多的是挫折与失意,委屈与误解,甚至被恶意陷害。这时如果能按照“引”字中所暗藏的精义修炼自己,克服自悲自卑的人性弱点,忍受卑微和屈辱,以待时机而施展抱负,那他就可能让自己人生达到最精彩的巅峰。

古有周文王被囚羑里城,七年而演《周易》,成为中国医学、哲学、史学的文化源头。司马迁蒙冤被辱而受宫刑,编成《史记》成千古绝唱。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生在宦海中沉浮屡遭挫折的不只是此二人。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做官四十年,就有三十三年被贬。他二十岁高中进士,名震京师。曾做过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相当于市长)。在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但由于他处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激烈斗争的动荡时代,无意中在诗文中表达一些不合时宜的政见被一贬再贬。第一次是他在湖州任知州时,因在诗文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弊病有所讽刺,引起了变法派的不满,被弹劾为“诽谤朝廷”,刚上任三个月便从湖州捕压入京,投进御史台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130天,备受酷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出狱,被贬黄州。在黄州因俸禄微薄,为了维持生活便在城东开荒耕田,自号东坡居士。初到黄州苏轼曾感到孤独郁闷,但他很快学会了在逆境中找乐,创作了许多像《赤壁怀古》那样流传千古的佳作,登上了文学史的巅峰。在他48岁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中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朝廷要职。但好梦不长,变法派又重掌政权,对苏轼再次打压,第二次被贬到惠州(广州)。虽已57岁但他仍能苦中寻乐,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迈诗句。在惠州的两年八个月他为了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有名的就是在平湖和丰湖之间修筑了约五华里长的两桥一堤,名曰苏堤,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但新党仍不放过他,又以“讥讽先朝”的罪名,在他60岁时,第三次把他贬到了海南的儋州。当时海南是宋代罪犯流放之地,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随遇而安,淡然处之。在这蛮荒之地屈居三年,设学堂,讲经书,传播中原文化;习中医,以家为医馆,为百姓治病;改良农具,倡导垦荒种稻,解决当地百姓温饱问题。宋徽宗继位后大赦天下,有重用苏轼之意,召他回京,行至常州病逝,时年66岁。在逝世前他面对自己的画像,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概括了他人生的苦难和成就。李白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连续遭贬,如同一次又一次大风,助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大展雄才。8058篇(首)诗词书画赢得了他大文豪的美誉;在所贬之地俯身为民办实事,功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一生逆境虽多于顺境,但也精彩纷呈。
综合上述,“尖斌卡引”可概括为四句话:能大能小是条龙,能文能武大英雄,能上能下万人颂,能屈能伸展鹏程。这四个字是对人生智慧最经典的概括,也是治愈焦虑与执念的良药。它蕴含着丰富哲理和辩证思维。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有些人遇到挫折便悲观甚至轻生,其实若把这四字作为修德养性的指南铭刻在心,并时时克制人性的弱点,做到想得开,放得下,你的一生一定也会变得更加绚丽精彩。
2025年3月8日
作者简介:令狐天管,1935年生,平陆县坡底乡贺峪沟村人。共产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毕业后,一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十余篇。出版《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指导》一书。1995年退休。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