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手
文/肖尧月
岁月悠悠,时光如织,当历史的指针岁月悠缓缓地指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饱满的年代,一个简单却充满温情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妈妈的手,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是关于勤劳、坚韧与爱的故事。
五十年代的天空,总是蓝得深邃而清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那时的妈妈,正值青春年华,一双柔嫩的手,如同初绽的花朵,美丽而不失温婉。然而,生活的重担,却早早地落在了她的肩上。那时候,妈妈还没成家,外婆又因体弱多病,须常年在医院疗养,家里的一切,都由妈妈一人操持。她的手,开始从锅碗瓢盆为伍,与柴米油盐相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那双柔嫩的手,被岁月的风霜雕刻成了另一番模样。
从我记事起,妈妈的那双手是勤劳的象征。她的手,不仅承载着家庭的琐碎与辛劳,更如同一位细心的守护者,用她的温柔与坚韧,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充满爱与温暖的天空。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忙碌。打扫、整理等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她总能用一双巧手,将家的每一个角落都打理得游刃有余,井井有条。她用心擦拭着每一件家具,让家焕然一新;她细心地整理着每一件衣物,让家充满整洁与温馨。她的手,如同画家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层次,让家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件物品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就是妈妈洗衣时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洗衣板。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妈妈辛勤劳动与无私母爱的见证。
洗衣板,由坚实的木材制成,表面经过岁月的搓洗与冲刷,已经变得斑驳而富有质感。每一道痕迹,都记载着妈妈与洗衣板之间的故事,也承载着妈妈对家庭深深的爱。
洗衣时,妈妈就会拿起洗衣盆,放上几件衣物,再放上那块熟悉的洗衣板。轻轻地放在洗衣板上,然后用力搓洗。每一次搓洗,都仿佛是在与洗衣板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也像是在为家庭默默付出。冰冷的水刺骨的寒,但妈妈从未退缩。她用力地搓洗着衣服,洗衣板发出“嚓嚓”的声响,那声音如同岁月的低吟,诉说着妈妈为家庭的付出与坚持。洗衣板上的那些痕迹,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长、有的短,它们共同构成了妈妈洗衣的轨迹。每一次洗衣,妈妈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默默地承受着洗衣的艰辛,只为了家人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
那双略显粗糙却充满力量的手,轻轻地浸入清凉的水中,她的手指灵活地在衣物间穿梭,时而轻柔地抚摸,时而有力地搓洗,每一次动作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又那么充满韵律。那些被岁月磨砺出来的茧子,在此刻却成了她最引以为傲的勋章,见证了妈妈为家庭的付出与坚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踏入新的世纪,每当夜深人静,我偶尔不曾想起80年代那些温馨的日子,特别是妈妈那双粗糙却充满魔力的手。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远不如丰富,但妈妈总能用她那双灵气的手,将简单的生活编织得五彩斑斓。她的手,虽然因长期劳作而显得粗糙,但在我心中,那双手如同魔法师的手指,能变出无数让我惊叹不已的“宝贝”。
在我童年记忆里,每当秋冬季节,妈妈就会拿出她的“秘密武器”——五彩斑斓的毛线球,开始为全家人织毛衣、织围巾、织帽子。她总是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从挑选羊毛线开始,到设计款式,每一步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她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和身材,量身定制每一件毛衣。爸爸的毛衣通常更加厚实,以抵御他骑车的寒冷;妈妈则更加注重细节,展现出她的优雅与温婉;而我的毛衣则充满了童趣和活力,上面或绣着可爱的小动物,或织着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件独一无二,爱不释手。
她的手,灵活地在两根毛衣针间灵活地穿梭,一针一线,一丝不苟。昏黄的灯光下,妈妈总是坐在沙发一头,专注地编织着。我静静地坐在妈妈身旁,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烦恼。那一刻,家的温馨与幸福,仿佛凝固成了永恒。妈妈织的毛衣,款式新颖,图案精美,穿在身上既暖和又时尚。每到过年,全家人都会穿上妈妈亲手织的新毛衣,那份喜悦和温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那些毛衣,不仅抵御了冬日的严寒,更承载了妈妈对家人深深的爱与祝福。
在当下这个物质充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与丰富。商场里,各式各样的衣物琳琅满目,从国际大牌到小众设计,应有尽有。网购平台上,更是动动手指,就能让心仪之物送到家门口。然而,在这繁华背后,我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份对妈妈亲手织就的毛衣深深的眷恋。
穿上妈妈织就的毛衣,总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舒适与温暖。那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温度,更是心灵上的慰藉。每当寒风凛冽,穿上妈妈织的毛衣,走在上学的路上,总是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妈妈用一双巧手,编织了家庭的温馨与甜蜜。除了日常的琐碎家务,妈妈还有一项特别的技能,那就是包饺子和包混沌。每当她坐在餐桌前,开始忙碌起来,我就知道,一顿美味的大餐即将来临。
妈妈的饺子,是家里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她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馅料,有鲜美的猪肉白菜,鲜嫩的韭菜鸡蛋、还有我最爱吃的三鲜馅。那些食材,在妈妈的巧手下,被剁得细碎均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接着,妈妈会拿出一张张薄薄的饺子皮,放在手心,用勺子舀上适量的馅料,轻轻一捏,一个个小巧精致的饺子出现在我眼前。那些饺子,就像是一个个艺术品,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味道绝佳。每当饺子煮熟,热气腾腾的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蘸上醋和酱油,一口咬下,那种满足感,让我顿时感到回味无穷。
除了饺子,妈妈的馄顿也是我的最爱。每当她决定做馄饨时,就意味着家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那是期待与幸福交织的味道。首先,她会挑选最新鲜的猪肉,带着几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因为五花肉肉质鲜嫩,口感丰富。而虾仁,便是从海鲜市场精心挑选的,每一只晶莹剔透,仿佛能透出海的清新与深邃。妈妈会细心地将猪肉剁成细腻的肉泥,每一次挥动刀柄,虾仁则被她小心翼翼地剥壳去肠,只保留最纯净的部分,与猪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适量的葱花、姜末、盐、生抽等调料,用筷子顺时针方向搅拌着,动作轻盈而有力,直到馅料变得粘稠而有光泽。接着,妈妈开始包馄顿。她拿起一张张薄薄的馄饨皮,轻轻摊在掌心,用勺子舀起一小团馅料,放在馄饨皮中央,然后将馄饨皮对折,再捏紧边缘,一个漂亮的馄饨就成型了。手法相当娴熟而优雅,每一个馄饨大小均匀,每一个动作显得从容不迫,那么富有节奏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妈妈的手已经变得粗糙,那是生活的磨砺,是岁月的洗礼。她为我们操持家务,为我们奔波劳累,这双手,如今却布满了老茧和皱纹,尽管时光流转,妈妈的手,依然充满力量。这股力量,源自于她深沉的爱,源自于她对家庭的责任感,源自于她对生活的坚韧与不屈。
作者简介:
肖尧月,幼师专业,现在在一家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任特殊教师,我是一位对文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阅读。阅读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成为我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期间,没有选择与文学相关的专业,但假期间,坚持阅读,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悟转化为文字,与更多人分享。我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总是试图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故事的灵感。写作不仅是对自我的探索,更是与读者心灵的对话 。目前是一位业余文学写作者,作品多发表于《诗之光》《忽然花开文学网》《十方文学》等公众号电子刊物上,全国第二届“华章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两次获得入围奖,全国首届词曲创作大赛获得入围奖,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大赛荣获二等奖,并刊登在《中国诗歌网》之《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公众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