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河澎湃 铁甲红妆——马学林《赞中国古代十位巾帼英雄之六平阳公主》十首诗词多维解读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始终是激荡诗心的璀璨浪花。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聚焦唐代平阳公主李秀宁,用不同诗体与词牌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英雄丰碑。这组作品以诗笔为剑、词韵为甲,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深情回望,亦是对女性力量的现代诠释。本文将从意象建构、诗体张力、历史重释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组诗词的艺术特质与文化价值。
一、意象群落:铁血与柔情的交响
马学林笔下的平阳公主形象,始终在“铁甲寒光”与“霓裳红妆”的双重意象间游走,形成极具张力的美学碰撞。
(一)战阵意象的金属质感
"娘子雄威震帝京"(七律)、"十万寒芒生袖帷"(仙子)等句,通过"铁甲""剑钗""雕弩"等冷兵器意象群,构建起铿锵有声的战场空间。"裂甲连云出玉关"(山花子)中的"裂"字堪称诗眼,既暗合《旧唐书》"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会于渭北"的壮举,又以视觉化的金属撕裂感强化军事统帅的决断力。这种金属意象的密集运用,恰如敦煌壁画中"天王踏鬼"的鎏金战靴,每一步都踏响历史的回音。
(二)女性符号的柔韧转化
诗人巧妙解构传统闺阁意象:"霓裳翻作铁衫寒"(山花子)将华美宫装转化为战袍,"紫罗香"(翻香令)与"虎符"并置,暗喻权力与芬芳的奇特融合。最精妙者当属"照见剑钗霜"(翻香令),将首饰与兵器合二为一,既保留女性特质,又赋予其凛冽锋芒,较之李清照"至今思项羽"的文人慨叹,更多了份亲历战阵的现场感。
(三)时空意象的纵横交错
"骊山月,潼关雪"(翻香令)以地理坐标勾连军事要冲,"青史留芳"(七律)与"史书页"(翻香令)形成历史纵深感。这种时空折叠手法,使读者既见"娘子关前策马驰"(七绝)的即时战斗,又闻"千古犹飘娘子旗"(鹧鸪天)的永恒回响,达成史诗般的叙事效果。
二、诗体实验:格律与破格的变奏
十首作品涵盖七律、五律、绝句及四类词牌,马学林在严守格律中寻求突破,展现多变的艺术匠心。
(一)近体诗的架构之美
七律"百战功成扶社稷,三军令肃靖边营"严格遵循颔联颈联对仗传统,"扶社稷"与"靖边营"形成战略攻守的完美呼应。五律"挥戈除敌寇,策马斩豺狼"以动词连缀制造战斗紧迫感,符合五言诗凝练特质。这种工稳的格律把控,犹如娘子军布阵般严整有序。
(二)词体的弹性空间
《鹧鸪天》"擎义帜,统雄师"的三字对仗,既符合词牌要求,又模拟战鼓节奏。《仙子》词"雕弩起,雁声悲"的短句跳跃,恰似冷箭破空的凌厉轨迹。而《翻香令》结句"犹带铁肩凉",在苏轼原调基础上注入金属触感,展现词体创新的可能。
(三)跨文体互文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不同体裁间构建意象网络:七绝"娘子关前策马驰"与《山花子》"猎猎嘶风娘子帜"形成场景呼应;《仙子》"钿甲明星眉蘸辉"的妆扮细节,在《翻香令》"胭脂印"中得到历史定格。这种跨文体的意象复现,犹如多棱镜折射,全方位塑造英雄形象。
三、历史重释:史实与诗性的平衡
面对《旧唐书》《新唐书》中仅数百字的平阳公主记载,马学林在历史缝隙中注入诗性想象,完成历史记忆的文学重构。
(一)史籍要点的诗意转化
据《唐会要》载平阳公主"葬以军礼",诗人提炼为"裂土安唐祚"(五绝),将葬礼规格升华为王朝奠基的象征。"娘子军"史实在七律中化作"旌旗猎猎风云动",赋予军事建制以自然伟力。对于史书未载的武则天时期反抗活动,"秘密组织"化作"红颜不掩凌霄志"(鹧鸪天),以诗性逻辑补全历史留白。
(二)女性史观的当代投射
诗人突破"列女传"传统书写模式:七律结句"千秋犹忆女姿英"将姿容与英武并置,拒绝将女性英雄符号化。《翻香令》"烙深痕、犹带铁肩凉"以身体记忆承载历史重量,较之传统"贞烈"叙事更具现代人文关怀。这种重构既尊重历史真实,又注入性别平等意识。
(三)文化符码的深层编织
"赐金丹"(山花子)暗合唐代道教盛行背景,"李唐镌"(七绝)呼应李氏尊老子为祖先的史实。诗人将玄武门之变前的李唐创业史,浓缩为"半壁河山凝血碧"的悲壮画卷,使单个英雄叙事承载王朝初创的集体记忆。
四、艺术瑕疵与突破空间
这组作品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亦存在可提升空间:部分作品意象重复率较高(如"娘子旗"出现三次),削弱了新鲜感;个别词句如"史书垂"(七绝)稍显直白;对平阳公主后期命运着墨较少,未能全面展现其人生轨迹。若能增加对其婚姻、早逝等史实的诗意处理,形象将更为立体。
结语:诗河长流中的娘子关
马学林这组诗词,犹如在平阳公主镇守的娘子关隘口,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砖石,垒砌起一座通向盛唐的记忆之城。通过冷兵器意象的铮鸣、多体式格律的变奏、历史细节的诗化重生,不仅复活了"统领三军除敌寇"的巾帼统帅,更构建起女性参与历史创造的壮阔图景。当"十万寒芒"化作平仄韵律,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李唐王朝的金戈铁马,更是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女性力量。这组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诗词既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亦可成为性别书写的利器,在格律的镣铐中,依旧能舞出震撼人心的自由之姿。
马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