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合力画经典,故事回溯见匠心
文/余一
2021年6月21日晚㏄TV一套24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敢叫日月换新天》第二集中播放了著名画家吴国亭先生在七十年代与他人合作的巨幅军史画《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此作品参加1977年8月1日建军50周年书画展,后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
说起这幅作品的诞生,还要从1977年5、6月的一天讲起,当时吴国亭与小他5岁的学弟吴山明住在浙江美院内,吴山明有心创作一幅军事题材的国画,参加即将到来的建军50周年书画作品及美术大展,一连几天都在构思,也画了许多张小草图。但是对于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一时想不出好的点子。
吴山明知道的:在美院里,有个自己的学长吴国亭,是个“创作大王”,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又善于动脑构思创作,何不去问问老吴。
一天中午,吃午饭时路过吴国亭家门口,看见吴国亭先生正在吃饭,吴山明先生知道在美院吴国亭是有名的创作高手与能手,这个时候带着一些构思与设想找老吴,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于是端着从学校食堂刚打好的饭菜,跨进吴国亭家门槛,一边从右边中山装的口袋取出一张草图,对吴国亭说:“老吴,建军50周年,我想创作一幅《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作品,你看有什么好建议与好的构思,或者也参加进来,我们合作一幅作品怎样?”吴国亭看到小吴十分诚恳与热切的情形,当即表示同意,于是,他们边吃边聊,吴国亭提出许多具体的看法与设计,比如,寒夜里毛主席身披军棉袄大衣,睿智地看着远方,一手拿着稿纸,在审视回信中的内容,旁边需要几个警卫员的配合,一个在生炉子,让这个寒夜有了火光,有了温暖,远方的苍松翠柏,用淡化的笔墨,将画面推远,显得更辽阔与苍茫。
说干就干,吴国亭与吴山明两人吃完午饭,就开始将草稿放大,各自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把草图上的人物形象、各种物象画得具体些,一直画到天色变暗。就这样,几天来,几易其稿,作品基本上有了雏形。
这个时候,校友吴自强知道后,也表示要加入,他当时在浙江美术出版社做美术编辑,吴国亭与吴山明都表示同意,这样,三吴联手进行创作开始啦!
那个时候,条件简陋,学校也没有大画室供他们在一起创作,于是,吴国亭提议:就在我家临时搭个画桌画画吧。吴国亭将他岳母的房间简单收拾了一下,将那张大床揭掉上面的衣被,在床板上铺上羊毛毡与厚厚的一层废报纸,这样,三人合作画画开始啦!
他们三人,分工明确后,有构图人物的,有画背景的,火炉,桌子,桌上的一盏手提马灯,远山、井冈山的峡谷、云雾缭绕的山岗,近景的苍松,两个小战士正在埋头生炉子,毛主席手中拿着刚起草好的一封信,也就是写给林彪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品的色调上、明暗关系的处理上,人物形象的表达上,等等,几经优化,终于在五六个日夜的紧张创作与彼此合作下诞生了。
是的,要处理好这一历史题材,在构思上尤其重要,灶边炉火,寒夜漫漫,要为未来的革命回答一个军队将领的提问,怎样构图,融合思索、眼光、低潮、受挫,许多问题都是脑海里的自我斗争与思考,三位艺术家将场景聚焦在炉火边,或许,正是这个炉火,启发了这一很有诗意,又别具深刻的主题回答。可见,艺术的目光,一如战略家的眼界,三位当时年轻的艺术家的认识水准和艺术创作水平,是高超的。也是这幅作品打动读者与评委,更是感动每一位观众与读者的。如果没有深入研习历史事件,懂得艺术创作规律,而且具有高超的人物画、国画及色彩技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如此完美地艺术再现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军事历史事件。因此,大型国画《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不失为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还原历史图景创作的成功范例。
当这幅作品完成后,三人终于长舒了口气,觉得五六个日夜的紧锣密鼓的劳动,没有白费。而现在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他们在学校食堂多打了几个菜,聚在一起,加餐并聊聊天。这幅作品一完成,首先在浙江美院内部传开了,学院师生一有空就去大礼堂围观,只是当时大家没有智能手机,否则,发到手机上一定火爆朋友圈与整个网络的。
三吴合作画军史,作品深邃而又契合这次参展主题,得到许多老教授、老师们、同事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表示:作品会得奖的,到时你们可要请客哟!美院上下人人脸上都带上了自信的微笑。
后来,该幅作品拿到北京参加了建军五十周年画展,果然入选入展,而且获得一致好评,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当年发放稿费共50元,拿到后三人怎么平分呢?
当时50元是个大钱,大家表示先到西湖边上最好的酒店吃一顿,剩下的钱平分。
当然,在那个艰苦的日子里,能创作如此精彩的作品,他们三人的高兴何止是一顿大餐的快乐,那是对完成一个有价值的——重大项目后由衷的欣慰!
此正是:
三吴合作画经典,一举成名天下知!
四十年后上央视,美好回忆青春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