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小小说三题(之三)
◎余清平
考核
广东青年才子骆秉章要去广州拜见名士苏韫石。天刚发白,他就整理好衣衫,收拾妥当,站在镜子前,看看有无不妥之处。镜子里的骆秉章衣衫虽然半新半旧,倒也十分干净整洁,特别是那张英气勃发的脸,透出无限的睿智。骆俊想,夫子苏韫石应该答应收自己为门生吧。
骆秉章自1812年高中秀才,家人和乡邻们都十分高兴,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志得意满,对考中举人,是抱着满腔的希望。不过,骆秉章心里明白,考举人比考秀才要难得多。他更知道,如果考不中举人,家中如此贫困,拿不出几两银子,更无银子去捐官,这一腔抱负便无法施展。思来想去,他决定访名士,拜名士为师,提高学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骆秉章通过很多渠道打探,在广州访到一个名士,叫苏韫石。苏韫石是广东顺德人,岭南隐士,戊辰科进士,曾任江苏娄县知县。他为官清正廉明,眼中掺不进半粒沙子。他见官场十分黑暗,又无力改变,愤而辞官归隐,把一肚子学问传授给学生。苏韫石收学生的条件很严格,几乎可以说是苛求。他不仅要求学生天资聪颖,更看重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还要讲究缘分,三者缺一不可。
古时拜师极为隆重,备上厚礼是首要条件,礼物少则心不诚。当时,与家人一起住在佛山的骆秉章,由于家贫,去广州求学连匹马都没有,全凭两条腿,也没有什么礼物,只有一包他喜欢吃的炭步芋荚干。这虽说是花县的特产,但花县炭步镇几乎家家都有耕种,这个芋荚干是他花县族兄骆秉行寄来的。骆秉章舍不得吃,便拿来当作拜师礼。苏韫石听过骆秉章的故事,知道他少年英才,十分好学,十六岁参加佛山南海县试,高中秀才第一名,被人告为冒籍(冒充户籍)而取消。骆秉章只好返回原籍花县,落户华岭村,认骆秉行为兄长,四年后,以花县户籍参加县试,一举考中第三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苏韫石看到骆秉章时,有点儿失望,这不就是一个乡下的普通孩子吗?干瘦的身材,个子不高,穿着半新不旧的布褂,不过,倒很干净,还有那双眼睛,机灵样儿毕现。苏韫石坐在椅子上沉吟了一会儿,漫不经心地问,你是从佛山还是从花县来的?
回先生,我从佛山来的。骆秉章恭恭敬敬地回答。
是骑马还是坐车来的?苏韫石的眼光在骆秉章身上扫来扫去。
是走路来的,先生。骆秉章心里十分忐忑,看样子,今天拜师的希望像一阵风,风过无痕。
走来的?
是的,先生,我家穷,没有马匹,是走来的。骆秉章如实回答,心想,这下子完了,这苏夫子也是个嫌贫爱富的主。
苏韫石心里一惊,走这么远的路程,是个能吃苦真心求学的年轻人。苏韫石想了想,从身上摸出几个缗钱说,好吧,你来得正好,我昨天在光孝寺那间书局看到一本《诗经》,我当时没有带钱,你现在去给我买来。
骆俊接了缗钱,二话不说,转身往门外走。他初来广州,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光孝寺在哪。他想起母亲说的,路在口边。便一路走一路问,终于走到光孝寺旁那间书局,买了一本《诗经》。
当骆秉章把《诗经》交给苏韫石时,苏韫石接过书,从书柜里拿出十几个缗钱,说,唉,瞧我这记性,我忘记了那本《大学》昨天被弄破了几页,你再跑一趟,给买一本来。
好的,先生。骆秉章接过缗钱,车转身往外走。这次,骆秉章轻车熟路,很快就把书买回来了。
骆秉章把书和剩下来的缗钱一起递给苏韫石。他点了点头,一拍手说,人老善忘事,我那本《中庸》,也有几页翻坏了,想换一本,你去给我买来。
是,先生。骆秉章回答。
苏韫石从书柜里拿出一两碎银递给骆俊。
太多了,先生,用不了这么多。骆俊说。
买书剩下的钱,你看着自己要添置些什么,你尽管买,如果不够,我这里还有。苏韫石说。
谢谢先生。骆秉章接过碎银揣在怀里,往门外走。
很快,骆秉章买回了《中庸》,把书和剩下的碎银一分不差地递给苏韫石。他不接,即刻沉下脸说,你回去吧,我教不了一个不听话的学生。苏韫石把脸沉下来,像积雨云一般黑。
骆秉章连忙跪下,说,先生,非是我不听话。
苏韫石站起来,把手一挥,说,你这么讲,倒是我错怪你了。
晚辈早就听说,先生是一肚子学问,为人亲切宽厚,为官廉洁清正,不为稻粱谋而辞官归隐,后虽多次被邀,却坚拒不入公府,晚辈十分倾慕,望先生成全晚辈拳拳之心。
这……苏韫石看着骆秉章,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十分欣慰,暗道,孺子可教。
骆秉章再拜,说,先生,先贤云,无功怎能受禄,晚辈前来拜师,因家中贫寒,没有备下丰厚的拜师礼,已经愧对先生,怎能反过来接受先生的馈赠,于情于礼,都不合礼数。
骆秉章慕名而来,所看中的,是苏韫石的学问,是他的品德。骆秉章听母亲常常讲,什么样的师父教出什么的徒弟。他想读好书,有了学问,将来一定要为朝廷和百姓做点儿实事。
苏韫石不再说话,踱步到正面墙安放的那张太师前,端正坐下。骆秉章见了,心领神会,连忙站起身,走过去跪下,行拜师礼。
苏韫石的门下多了一个学生,他就是骆秉章。苏韫石更免除了骆秉章的学费。
骆秉章二十七岁中了举人,考中进士,一生清廉爱民,后稽查库银,治理湖南,督导四川。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