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巧治水利著华章
刘孟领
名垂星汉、环球共仰的中国元代伟大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数学、测绘及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卓著的成就,有多项发明创造领先世界水平,世人皆赞。
有治水“神人”之称的郭守敬,对河北、宁夏及京杭大运河等地的水利建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惠及子孙后代。我们应大力弘扬郭守敬为国为民“经世致用”的高尚情操。
一、牛刀初试,巧治邢州城北三条河
公元1252年,年仅21岁的郭守敬接受了治理邢州城北潦水、达活泉和野狐泉三条河架桥的任务。经过40多天的努力,达活泉、野狐泉顺河道东流,汇合于柳公泉;而潦水依然沿旧河道由南桥下流过。这样,三条河各行其道,再不怕有漫溢之患了。他的惊人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邢州周围传扬开来。
彼时,蒙古国一心消灭金朝,长达70多年的战争,为北方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连年战乱,无人管理,潦水、达话泉、野狐泉的河水破堤而出,四散弥漫,低洼的地方呈现沼泽,既使冬天也不干涸。原来,跨越在三条河上的三座石桥都埋在了淤泥下面,行人常常提衣涉水而过。有人在河上架几根木梁,方便行人,也是常架常坏。彼时,元代的邢州安抚使张耕、刘肃决定进行整理,并将治水任务交给了郭守敬。
郭守敬接受任务后,多次到现场查看地形,探寻三条河的来龙去脉,按照河流的水位、流量和灌溉需要划定了三条河道路线图,钉立了河道路线上的水平柱,测量出了河堤宽高尺度,计算出了所用的工时。按照他的设计图,邢州州衙从附近周围村庄征调了400民工,顶着深秋的寒风,开赴工地治河了。郭守敬指挥并指导民工挖河筑堤时,民工们在郭守敬指出建桥的地方挖出了沉默地下30多年的旧石桥,这样大大节省了工时,大大节省了材料,大大节省了费用!
工程完工后,元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正好路过此地,他挥笔写下了《邢州新石桥记》。文中写道:“乃命里人郭生立准计工,……镇抚李质董其事。分画沟渠,三水各有归宿。堤口既完,潦水不得骋,附南桥而行。石梁引二泉分流东注,合与柳公泉之右。逵路平直,往来憧憧,无蹇裳濡水之患,几役工四百有畸,才四旬而成。择可劳而劳,因所利而利,是可纪也。
”光绪三十一年的《邢台县志》曾记载了这项工程。郭守敬疏浚河道之后,在御路通过处修建了一座石拱“鸳水桥”。古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8米,宽7米,高3.5米,后为京广公路桥。
二、因旧谋新,西夏治水呈现江南景
至今76O年前的西夏(今宁夏),由于蒙夏连年征战,河套平原的两万余里的方圆疆域、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民众受难。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中书左丞张文谦全面负责西夏治水,副河渠使郭守敬随其前往,视察水利。
郭守敬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形水情,发现唐徕渠(400余里)和汉延渠(250余里)、以及12条干渠68条支渠都无法引水,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于是,他建议在疏浚旧河渠道的基础上开挖新渠,更立渠首闸坝。元世祖批准后,郭守敬率领民工按照“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指导思想,修堤建坝,并“授田种,颁农具”。在郭守敬的指导下,人们修筑渠、堰、陂、塘,大多使用了调节水量“牌堰”,水坝和水闸,起到了控制水量的作用。天旱了,就开闸浇地,以收灌溉之利;而水涝了,就关闭闸门,避免泛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复了唐徕渠、汉延渠以及多条正渠和大小支渠,圆满完成了任务,九万多公顷农田灌溉系统得到了恢复,河套平原再现“塞北江南”之景象。当地人民十分感激郭守敬,在渠道上为“救星”建“生祠”,并立碑传记。
他因地制宜设计的治水方案,巧妙的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资源,将干枯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粮食产量大大丰收;而且也证实郭守敬的思想特别超前。他勇于创新的技术和理论,打破了那个年代守着老祖宗方法畏首畏尾的观念,对后世的科学家,那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探索科学的道路。
三、逆水行舟,元代大都得利于通惠河
至今730年前,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区)后,郭守敬负责贯通通州至大都运河的工作。他深入现场,找到了充沛水源,设立二十四闸,使漕船逆水行舟,沿通惠河从通州驶入大都,把祖国各地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送进了北京城。
时光回溯到13世纪末,元代大都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京城的粮食供给成了困扰统治者的一大难题。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如何快速抵达大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名副其实的水利专家郭守敬被委以重任。
郭守敬通过实地勘察,提出了一项宏伟的构想:引京城北面白浮泉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通过人工河道将水流引至积水潭,最终通达通州。这项考虑到地形落差水源稳定性的设计,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可是,这一壮举受到了当时工程技术的限制,郭守敬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开凿河道,架设闸口,并设置多个分段调节水流的设施抬高水位,以保证从低处向高处漕运的稳定性。这样,维系通惠河漕粮河道正常航运的因素有两个:一、引昌平县白浮泉水水源,扩建了瓮山泊(昆明湖)作为运河的“水柜”,保证着河道足量水的供应;二、在坡降过陡的河流上保证通航,必须兴建大量提高水位的建筑物节制水流,以便行船。都水监郭守敬在不到40公里长的通惠河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管控了河道的水位升降,确保漕运航船逆流而上,直达积水潭。通惠河,对建设北京、繁荣经济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愧为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这些,《元史》记载的明确、确凿:通惠河,解决了北京用粮,促进了南货北销,繁荣了大都经济,提高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功勋卓著。因此,忽必烈赐予郭守敬钞一万二千五百贯,他仍以太史令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之事。
通惠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漕运停止后,它成为北京城区污水排放的主河道,还承载着农业用水的输水任务。现今的通惠河,已成为北京市的景观河道、绿色健康走廊。现通惠河全程长21公里,流域面积250公平方公里,河道最大排水能力每秒350立方米,是世界文化遗产一一“北京中轴线”终点。
总结郭守敬巧治水利的经验,至少有三点一一他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他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和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他治水成功的决定条件,是躬行实践精神。他一生从事兴修水利事业,从不畏惧艰难,注重调查,勤于实践,认真实施,用心做好,为后人所推崇。他治水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执着进取精神。他不怕失败,锲而不舍,迎难而上,执着进取。因此,他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正所谓:
【郭】姓神人日月悬,
【守】敬治水惠农田。
【敬】师努力勤学习,
【巧】治家乡三水患。
【治】水西夏建生祠,
【水】润河套变江南。
【利】都南货北销售,
【著】名运河水闸建
【华】丽三位一体系,
【章】显守正创新篇。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