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梁溪南禅寺》(步韵杜牧江南春)
文/纪金东
碧瓦黄墙寺柱红,千年殿阁运河风。
铎铃宝塔闻声远,袅袅青烟落照中。
【注】
今年春节全家自驾游无锡二天,年初四下午在地处老城南隅,古运河畔的南禅寺烧香敬佛。古寺自南朝至清末的千三百余年间,几经兴废,历经沧桑,三次易名。先后为:护国寺、灵山寺、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有“江南最胜业林”之美誉,也是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梁溪:无锡的旧称
殿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两侧为地藏阁和观音殿
铎铃:铜质的檐铃
宝塔:七层43.3米高的妙光塔,据说由宋徽宗赐名, 过去这是无锡最高建筑和地标
【原玉】《七绝·江南春》
文/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025.3.15 于上海 静风斋
点评词
古韵新声绘禅林:纪金东《七绝·梁溪南禅寺》赏析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浩渺的古典诗词长河,步韵之作犹如一朵朵独特的浪花,既承接了原韵的韵律之美,又融入了创作者新的情感与意境表达。纪金东先生的《七绝·梁溪南禅寺》步韵杜牧的《江南春》,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南禅寺的古朴庄严与历史韵味,与经典的对话中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一、韵脚的精准承袭与灵动运用
杜牧的《江南春》以“红”“风”“中”为韵脚,构建起诗歌悠扬的韵律。纪金东先生在步韵创作中,严格遵循这一韵脚顺序,以“碧瓦黄墙寺柱红,千年殿阁运河风。铎铃宝塔闻声远,袅袅青烟落照中”回应原诗。“红”字开篇,点染出南禅寺碧瓦黄墙、寺柱朱红的鲜明色彩,如同一幅重彩的工笔画,瞬间将古寺庄重而热烈的形象推至读者眼前,与原诗中“绿映红”的色彩交织不同,这里聚焦于古寺自身的色彩呈现,以单色的浓烈凸显其独特风貌 。“风”字承接,“千年殿阁运河风”,千年殿阁在运河风的吹拂下,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这股风不仅是自然之风,更是岁月之风,它串联起古寺千余年的兴衰变迁,与原诗中“酒旗风”所营造的江南水乡市井气息截然不同,此处的“风”更具历史的厚重感。而结尾的“中”字,“袅袅青烟落照中”,将古寺置于落日余晖与袅袅青烟的笼罩之下,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与原诗“烟雨中”的朦胧意境相呼应又有区别,“烟雨中”是江南春色的整体朦胧美感,“落照中”则是古寺在特定时刻的宁静祥和,韵脚的运用在贴合原诗的基础上,精准地传递出南禅寺的独特气质。
二、意象的巧妙选取与深度挖掘
建筑意象:凝固的历史乐章:诗中选取了南禅寺的诸多建筑意象,如“碧瓦黄墙”“殿阁”“宝塔”等。“碧瓦黄墙”是古寺的外观典型特征,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尊贵、庄严,与佛教追求的神圣境界相契合,碧瓦的映衬更添古朴之感,它们是古寺外在的视觉标识,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千年殿阁”涵盖了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及东西两侧的地藏阁和观音殿,这些殿阁历经千年,是古寺的核心建筑,每一座殿阁都见证了无数的佛事活动、信徒朝拜,它们是佛教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也是历史的无声诉说者。“宝塔”即七层43.3米高的妙光塔,由宋徽宗赐名,曾是无锡的最高建筑和地标,它不仅是古寺的标志性建筑,更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高度和历史记忆,在诗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坐标。
自然与声音意象:灵动的禅意氛围营造:“运河风”作为自然意象,为古寺增添了灵动之气。运河是无锡的重要水系,古寺依傍运河而建,运河风穿梭于殿阁之间,带来了尘世的气息,又与古寺的宁静形成奇妙的平衡,暗示着佛教文化在世俗生活中的渗透与交融。“铎铃”这一声音意象极为精妙,铜质的檐铃在风中发出清脆声响,“闻声远”三字,让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那悠悠铃声,它打破了古寺的寂静,却又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禅意氛围,铃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将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远扬四方。“袅袅青烟”则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宗教意味的意象,青烟是信徒敬佛的象征,它缓缓升腾,融入落日余晖之中,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柔和、温暖的色调,同时也寓意着人们的祈愿与信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袅袅不绝,延续千年。
三、情感的含蓄表达与文化传承
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中虽未直接抒发对南禅寺历经千三百余年兴衰变迁的感慨,但通过“千年殿阁”“古寺自南朝至清末……几经兴废”等文字描述以及建筑意象的运用,含蓄地传递出岁月无情、历史沧桑的情感。古寺三次易名,从护国寺、灵山寺到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每一次更名背后都是朝代更迭、社会动荡,而殿阁、宝塔却依旧屹立,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历史沧桑的喟叹。
对佛教文化的尊崇:诗人全家在春节期间前往南禅寺烧香敬佛,诗中“袅袅青烟”这一意象直观地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崇。青烟象征着信徒对佛的虔诚,在袅袅升腾中,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对佛教慈悲、智慧的信仰。同时,古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千年的佛教传承,诗人对寺中建筑、佛事活动的描绘,也是对佛教文化在江南地区深厚根基的一种展现,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敬重与珍视。
四、与原诗风格的异同与创新
相同点:从整体风格来看,两首诗都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语言简洁凝练却又意境深远。在创作手法上,都注重意象的组合与运用,通过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杜牧以“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意象勾勒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的景象;纪金东则用“碧瓦黄墙”“殿阁”“运河风”“铎铃”“青烟”等意象描绘出南禅寺庄重、古朴、宁静的氛围,都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展现出丰富的内涵。
不同点:杜牧的《江南春》视野更为广阔,从千里江南的整体视角出发,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感慨,在繁华与朦胧中蕴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而纪金东的《七绝·梁溪南禅寺》则聚焦于一座古寺,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古寺的建筑特色、历史沿革以及宗教氛围,情感表达更为内敛、深沉,更侧重于对个体历史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
创新之处:步韵的框架内,纪金东先生摆脱了原诗的既定意境束缚,成功地塑造出南禅寺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通过对建筑、自然、声音等多元意象的创新组合,将历史、宗教、文化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别具一格的古寺画卷。同时,在对古寺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的游览经历和情感体验,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同时,展现出当代创作者的创新精神。
纪金东先生的《七绝·梁溪南禅寺》步韵杜牧《江南春》的基础上,以韵为线,以意象为珠,编织出一首蕴含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感的优美诗篇。它不仅是对南禅寺这一历史文化古迹的生动写照,更是在与经典对话中,展现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活力,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领略到江南古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