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磨山楚天台的飞檐翘角,东湖的万顷碧波便开始泛起金色的鳞光。这座总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城中湖,以其101.98公里的环湖绿道被誉为"武汉城市绿肺"。在这个樱花与油菜花交织的三月,我沿着这条世界级的滨湖步道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二小时的春日漫游。
一、晨光熹微:梨园春晓的苏醒仪式
清晨六点三十分,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我已站在梨园广场的入口处。此时的绿道笼罩在淡青色的薄雾中,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最先迎接我的是一排整齐的香樟树,新叶在路灯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树下的二月兰正倔强地钻出石板缝隙,将紫色的碎花缀满路基。
沿着彩色沥青路向东行进,忽见左侧水域浮起大片雪白——那是早樱品种"染井吉野"在晨光中摇曳。这种原产日本的樱花树在武汉已有近百年栽培史,1928年由日本友人赠送的首批樱花便落户于此。忽然传来清脆的鸟鸣,循声望去,一只戴胜鸟正用细长的喙啄食泥土中的蚯蚓,它头顶的羽冠随着动作起伏,宛如一把小折扇。
七点整,晨雾渐散,湖面飘来悠扬的萨克斯风。循声至湖边观景台,只见一位身着绛红运动服的老者正在吹奏《北国之春》。乐声惊起一群白鹭,它们舒展双翅掠过水面,在朝阳中划出银亮的弧线。老者告诉我,他每天都会在这里演奏,"东湖的水就是我的知音"。
二、湖中揽胜: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
行至湖中道时,薄雾已被朝阳驱散。左侧的郭郑湖开阔如镜,几艘龙舟正进行赛前训练,整齐的号子声与划桨声打破水面的宁静。右侧的杉树林里,早起的摄影爱好者支起三脚架,等待拍摄"耶稣光"穿透水杉新芽的瞬间。一位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告诉我,这片水杉林是1958年人工种植的,如今已成为鸟类的天堂。
继续前行,忽见前方出现一座造型独特的桥梁——"鹅咏阳春桥"。这座钢结构拱桥的护栏上雕刻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桥面用玻璃铺就,可清晰看到桥下穿梭的锦鲤。站在桥上极目远眺,磨山景区的楚天台在樱花丛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正午时分抵达磨山驿站,买了杯樱花拿铁坐在观景台。对岸的樱花园此时正被阳光镀上金边,八重樱、山樱、吉野樱层层叠叠,像给山体披上火烧云般的彩衣。忽然一阵风起,漫天的花瓣如雪纷扬,有几片轻轻落在一位写生少女的画布上,她抬头轻笑,将这意外的点缀融入画中。
三、人文寻踪:楚韵汉风的时空穿越
午后沿绿道北行,来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水上码头。这里停放着一艘仿战国时期的彩绘龙舟,船身上的凤鸟纹与云雷纹清晰可见。据工作人员介绍,这艘龙舟是2010年为纪念屈原而打造的,每年端午节都会在此举办龙舟赛。
继续前行至"九女墩"遗址,八座相连的坟茔静卧在松柏之间。这座清代咸丰年间的烈士墓群,埋葬着反抗清军的九位渔家女。墓碑上的碑文已斑驳难辨,但墓前新放的菊花依然鲜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带着学生在此讲解:"这些巾帼英雄用生命守护了东湖的宁静。"
暮色四合时抵达落雁景区,芦苇荡里的夕阳像枚咸蛋黄。远处的鹊桥在霞光中若隐若现,近处的水杉林披上了金色的纱衣。慢跑的青年、散步的情侣、玩滑板的孩童,都被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忽然传来悠扬的楚剧唱腔,循声望去,几位老人在湖边亭子里自娱自乐,唱词里带着汉水的韵味。
四、夜色阑珊:光影交织的梦幻之境
华灯初上时,绿道的路灯次第亮起,宛如一串明珠镶嵌在湖岸。沿湖建筑的轮廓灯勾勒出楚风汉韵的飞檐斗拱,磨山楚天台的琉璃瓦在灯光下流光溢彩。忽然,对岸的武汉大学樱园方向升起数盏孔明灯,点点星火与湖中倒影交相辉映。
行至"湖光序曲"广场,大型音乐喷泉正在上演《东湖四季》灯光秀。水柱随着《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翩翩起舞,激光束在水雾中投射出樱花、荷花、枫叶、梅花的图案。一位带着孙儿的老奶奶感叹:"我在这里住了五十年,从没见过这么美的东湖。"
午夜时分,我坐在听涛轩的石凳上小憩。月光下的湖水泛着幽蓝的光,对岸的城市天际线亮起璀璨的灯火。此时才惊觉,自己已在这湖光山色中漫游了整整十二个小时。归途中,耳机里传来《春游武汉》节目的结束语:"东湖绿道的春天,是武汉写给世界的情书。" 深以为然。赋诗言:
东湖焕彩沐春韶,翠径曲通意韵饶。
粉杏凝香添秀色,碧杨垂缕弄柔条。
波浮暖日金鳞跃,风拂幽林玉鸟娇。
恰似情书呈广宇,江城绮梦此间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