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个办事窗口、每一次业务办理,都是政府、企业、事业与民众互动的具体呈现,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行政与企业生态的优劣。然而,当下一些单位中存在的“赶要赶拿赶卡”以及“红包开路”才能办成事、办顺事的不良现象,却如阴霾般遮蔽了这些镜子,让民众心生怨气,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好多企业的专业岗位与中层领导层面,这种不良风气尤为凸显。一些手握权力的人,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民众前来办事,本应是依规而行、流程顺畅,可他们却设置重重障碍,以各种理由“赶要赶拿赶卡”。无论是企业申报项目,还是百姓办理民生事务,都可能遭遇此类刁难。这不仅增加了办事成本,延长了办事时间,更让民众在办事过程中尊严受挫,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大打折扣。
红包,本应是传递祝福与情谊的象征,如今却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变了味,成为办事的“润滑剂”。送了红包,事情似乎就能顺风顺水;不送红包,即便手续齐全、理由正当,也可能被百般推诿。这种扭曲的办事逻辑,让公平正义在利益的天平上失衡,破坏了当今社会的公序良俗。那些送了红包的人,因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敢承认,只能将委屈与不满深埋心底,敢怒不敢言,进一步助长了行业专责人与行业领导这种歪风邪气的滋生蔓延。
有些单位对负面报道的恐惧,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自身问题的自知。但这种恐惧不应成为掩盖问题的遮羞布,而应是改正错误的动力。真实的新闻报道,是社会的“啄木鸟”,旨在发现问题、推动行业的问题整改,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部分单位却因害怕负面报道,不愿直面问题,不愿纠错,使得“卡拿要”等不良现象得不到及时遏制。这种鸵鸟心态,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可能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恐惧症。
要破除这一乱象,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扎紧权力的笼子。完善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卡拿要”等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提升公职与企业专责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让他们真正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新闻媒体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对这类不良现象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让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促使相关单位积极整改。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行政环境。只有坚决破除“赶要赶拿赶卡”及“红包办事”的不良风气,才能让民众重拾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让办事之路不再崎岖,让社会在公平、公正、和谐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