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翰墨丹青窥见天地人心
——盛洪义中国画鉴赏
李恒昌
盛洪义先生是一位有想法、有追求、有所成就的画家。几十年来,他以中华传统审美为参照,以东方哲学精神为魂魄,以突破创新为动力,在画坛上孜孜以求,默默耕耘,先后创作出一系列有自身特点的山水和人物画作品,展示了较高的创作水准和不俗的创作实力。品读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见色彩,见线条,见山水,见人物,更见审美,见魂灵,见精神。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以“天地人心”为核心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品质。
盛洪义出生于齐鲁大地,成长于铁血军营,自幼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他时常捧读诸子先贤留下的锦绣华章,研读历代名家的传世杰作,遍览祖国大好河山,不断获取精神营养和艺术滋养。他在泰山脚下行走,沐日月之精华;他在黄河岸边寻觅,吸天地之灵气。独特的文化环境、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富有“执拗”精神的钻研和实践,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艺术情怀和创作风格。
“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盛洪义山水画最显著的审美和精神特征。
直观上看,盛洪义的山水画,多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立体感极强。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诸多作品虽然展现天地间的万千气象,内涵极为丰富,但却总是浑然一体、有机结合、有机统一。我们看到,他作品中的大地,不是孤立的土地;大地上的山,也不是孤立的山;山上的树,也不是无根之树。在山之上,是美丽的云;在水之下,是寂静的潭;在山之中,是无尽的树;树荫深处,是高洁的庙宇和阁楼。它们有远有近,有浅有深,有主有次,既重重叠叠,磅礴大气,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他的地、山、树,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山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吸取了大地母亲的力量,树是从山上长出来的,同样吸取了大地和高山的力量,从而呈现出“山地合一,天地合一”大美意象,深刻地展示了大地的力量、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日升月恒》是彰显“天地一体,天人合一”精神和审美内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幅以“五岳独尊”的泰山为客观摹画对象的“大画”,涉及了天地间的诸多元素,包括泰山主体、泰山日出、泰山云海、南天门、泰山松涛和泰山瀑布等等,作者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进行了有机处理和精妙布局。让我们看到,整个画面既天地雄浑,又浑然一体。五岳独尊的泰山,虽然身处云海和松涛之中,但却让人感到它稳稳地扎根在大地之上,具有浓郁的“大气”“端庄”“稳重”“祥和”之感,不仅展现了“日升月恒”自然景象,更令人想起“泰山安,则天下安”,以及“国泰民安”的中华盛世理想。
魏启后先生亲自题跋的《秋山图》,是盛洪义先生最有特点的山水画之一。他笔下的山和树,并不高大,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丘陵,与其说是树木,不如说是植物。它们如此茂密地生长那里。山长在大地上,从大地上生根发芽;树长在山上,郁郁葱葱,茂盛葳蕤。它们无不吸取了大地的滋养和能量。
《烟云供养》,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万物之间的“供养关系”。在这里,大地和大山融为一体,大山和大树也融为一体,互为形象,互为衬托,树成为山的一部分,山也似乎成为一棵造型独特的树。山因为树,更显巍然高大;树也因为山,也更加壮美挺拔。读者甚至分不清究竟哪是树,哪是山。可以读出的是,山是大地的儿子,树是山的子孙,它们是神态和精神具有相同基因传承的“和美一家人”。
《独步亭前秋月明》最能体现大山不断生长的形象。那位于远处的山峰,多么像一个正在拔节生长的少年。他青葱新鲜,像一节刚刚出水的脆藕,连一根草芥和一丝泥土也没有。《放怀天地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生长的力量。如果说,《独步亭前秋月明》擘画的是“远山”的话,《放怀天地外》塑造的则是“近山”,是中间那座山,展现的则是“民族脊梁”抑或“中坚力量”生长的形象。
《何处白云深》里,作者几乎没有画远方的云,但是站在面前可以深深地感到,在这里几乎无处不是云,大山似云,大山上的树似云,远方的飞鸟也似云。这是天与地之间的呼应,也是精神上的“和声”。《寒尽不知秋》则进一步阐释了山与树的关系,画面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树,茂盛、高大、多姿,甚至超越了山,比山海高大。在笔者看来,这正体现了“山即树,树即山”的“合一”理念。
盛洪义先生的山水画,在展示“天地合一”内涵的同时,还具有“动静结合”的美学特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和仁者在山水之间,不仅仅是欣赏山川之美,更在于倾听来自天地的心音。他的作品,总是善于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形象展示天地之间的“大音希声”。 我们有幸看到,半壁青山,一座寺庙,一溪飞瀑,山岚起处,是一干僧人。山中空寂,寂静无声似有声。声音只来自飞瀑,来自庙宇。这是自然之音,更是生命之音,也是心灵之音。它们看似来自山涧,实际上来自坚实的山基,来自一颗充满智慧和一心向善的灵魂。在《泰山呈露新如染》里,大山是静止的,山上的高士也是静默的,然而,山上的大树,却像巨鸟一般展翅欲飞。这是怎样一种意象?大山和高士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是他们的灵魂和思想却是在悄然飞翔的。《雄峙天东》里,有静有动,静默的是大山,动中的是冉冉升起的红日、飞流直下的瀑布、若隐若现的云海。《溪山清音》里,静立的大山,大山上的松柏,与远行的飞鸟和潺潺的溪水,都体现了这种“动静结合”的美学思维。他们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从而构成一种天地之间的 “静谧之美”。
他的《高士图》,非常精妙地体现了“动”的张力和“静”的势能。整个山,像一条卧龙,静静地趴在那里;四个高士,在山腰素默以处。而山上的松树,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灵动”。它们似青龙,虬曲盘旋,像与天地或远方招手,呈现处一种蓬勃鲜活的生命形态。
“物我合一,心灵相通”,是盛洪义作品的另一特点,同时也是“天人合一”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若问何所有》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那登山途中的高士,那山顶上的亭子,有着极为逼真的相像,也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极简”。这恰恰是追求“极简”生活,倡导“极简”精神的“双重”艺术再现。《汗滴禾下土》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老农身边的垂柳。那棵沧桑之柳,不正是悲辛老农的化身吗?那一根根下垂的柳条,不正是老农身上滴下的汗水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仙寿》,老人和孩童身边那棵迎风起舞的松树,不正是蕴含了他们作为生命体的生机和活力?
《钟进士威武》和《钟兄嫁妹》中,最有意味的是钟馗飞起来的胡须,还有他卷曲向上的帽翎,与钟馗的神情是那么巧妙地辉映在一起。在这“物我合一”中,体现着盛洪义先生“画龙点睛”般的技艺,还有他“万物齐人”的思想理念。 应当看到,盛洪义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源自他对锦绣山川、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既是他艺术创作的成果,也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我们可以窥见他精神和审美的追求,更能窥见他艺术的自觉和自信,以及人生和艺术的责任与担当。
《山东工人报》书法专栏2025年3月14日刊登:
作者简介:
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中国铁路文学奖、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等。先后出版《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5部。
都市头条
京都书画网
顾问/盛洪义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
艺术顾问简介:
盛洪义,著名书画篆刻家、作家。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济南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专著数部,被济南市档案馆列入著名人物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