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志士仁人和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抗战,他们为抵御倭寇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并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其中舅老爷潘子清就是抗战的八路军之一。舅老爷潘子清是1917至1919生人, 现户籍是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常屯乡杨庄村,原籍邱县“飞地”柳町公社杨庄村,当时日本鬼子非常猖獗,炮楼林立,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能让家人和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地下党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杨庄村村民进行了积极的抗日斗争,特别是在1942年日伪军在柳町村修了炮楼后,杨庄村成了敌人“扫荡”的地方。在凶残的日本鬼子面前,加上汉奸向敌人通风报信,使柳町炮楼的敌人随时掌握杨庄村的情况,造成了多名地下党员被捕和牺牲的严重后果。1943年4月舅老爷潘子清回杨庄村探望父母,被村里汉奸“潘三聊”出卖,“潘三聊”发现舅姥爷潘子清回村了,他就立马跑着去跟当时日伪军头子孟庆智通风报信,等舅姥爷刚想离家出村时,“潘三聊”就带着一群伪军鬼子把舅姥爷潘子清围住了。就这样舅姥爷潘子清就被伪军头子孟庆智逮到鬼子柳疃炮楼里。
在这期间我的姥姥潘子玉(潘子清的二妹)经常给舅老爷潘子清送饭,为了自己不被鬼子迫害,她经常把自己打扮得灰头土脸的,在自己的脸上抹上锅底灰,头发弄得乱糟糟的跟疯子似的,途中还被鬼子拿着刺刀逼问过,问她村里有没有地下党,我的姥姥潘子玉也很勇敢,就说没有。姥姥潘子玉去给舅老爷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一直寻求组织的帮助,因为舅姥爷潘子清是时任张维舟烈士的护兵、亲密战友,所以张维舟烈士也是一直寻求机会带着战友去营救舅老爷潘子清。 1943年7月初,在家人和组织的帮助下,张维舟烈士带着其他战友趁着日伪军头子孟庆智不在柳町炮楼的机会成功闯进炮楼救出舅姥爷潘子清,救出后白天舅姥爷潘子清就躲在庄稼地里,晚上再执行任务,在1943年9月12日舅姥爷潘子清的母亲去世,他和家人简单地处理了一下母亲后事。当时鬼子特别残忍,汉奸到处都是,到处抓捕地下党,舅老爷潘子清地下党身份又被暴露,鬼子加紧了扫荡,抗日形势严峻,又因为舅老爷潘子清父母那时都去世了,舅老爷潘子清担心我姥姥潘子玉被附近汉奸鬼子迫害,所以组织让他向山东武城转移,于是1943年10月中旬舅老爷潘子清跟邻村大妹妹道了个别,就带着18岁没结婚的我姥姥潘子玉沿着运河走着来到了离家140里地的武城,等于从冀南一专区转移到了冀南二专区,潘子清把妹妹潘子玉安顿到了山东武城我姥爷家后,先后参加了打高唐、恩县的战役,打完恩县后,1945年10月武城县大队改编成了野战军二纵六旅18团3营9连,就南征了,从此杳无音信。潘子清南征前,让从恩县回来的武城县战友刘恩斋捎来口信,让我姥姥潘子玉不要记挂着他了,并要我姥姥照顾好自己,然后他就跟着大部队南征了。后来姥姥潘子玉问了舅老爷部队番号,说是刘邓大军几纵队几纵队,我后来查资料得知,1945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武城、故城、枣强3个县大队组建了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运河支队,王新任支队政委。不久运河支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六旅十八团,团长李开道,王新担任团政治委员,当时武城县大队改编成了野战军二纵队六旅18团3营9连。
潘子斌烈士(字佑武),抗战时叫潘佑武,1939年1月时任临冠邱特清江县一区区长,潘子清烈士与潘子斌烈士同族同院,受潘子斌烈士进步思想影响,在他的抗日宣传和鼓舞下同年毅然决然地追随他秘密参加了抗日队伍,同期和他们一块参加革命的还有同村潘子恺、潘子华、安云相等烈士,都是跟随潘子斌烈士抗战,当时他们属于冀南行署清江县一区。潘子斌区长1940年牺牲后, 在1941年张维周烈士(威县梨园屯镇干集西北街人)调往清江县第一区任抗日区长,正因为舅老爷潘子清有着敢冲敢打的性格,恨透了日本鬼子的残暴,所以在张维周烈士任一区区长期间,舅老爷潘子清是张维周烈士的贴身护兵,同时也是亲密无间的战友,经常在一起执行任务,杀鬼子除汉奸。 我姥姥家原来有一张舅老爷潘子清和张维舟烈士的照片,都穿着黑色棉衣棉裤,斜跨腰带,腰间挎着盒子手枪,穿着老式黑色布鞋, 舅老爷个头稍微矮点,眼睛不大,留着寸头,张维周烈士大高个,大眼睛双眼皮,照片看上去有点驼背, 但他们都有军人的那种英勇杀敌的气质,这张照片也足足能看得出他们当年的亲密无间的战友情,之所以张维舟烈士组织实施营救舅姥爷潘子清烈士,因为他们是生死兄弟,是共同抗击倭寇的亲密战友。
1941年,清江县第一区敌伪势力猖獗,炮楼林立,日伪攻势凶猛,再加上原任区长张待聘领导不力,共产党员和抗日先进分子不断遭到杀害,使一区革命形势一度陷入困境,清江县委决定调张维舟去一区开展工作,任一区区长兼区小队队长。张维舟不怕困难,不怕艰苦,坚决听从党的分配。张维舟去一区后紧紧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侦察,处决了一些汉奸。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化妆进柳疃炮楼杀汉奸救战友。张维舟在伪军家属中发展“内线”,取得准确情报同敌人巧妙周旋。有时,敌人出来扫荡时他就闯进敌人的炮楼中去休息,敌人找不到他,却想不到竟在他们的家门口。张维舟领导区小队队员神出鬼没,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伪军之间闹了矛盾各自诅咒对方时就这样说:“让你一出门就碰上张维舟。”
1943年7月22日,区委下了通知,要在7月23日于威县褚庄召开区委会议。由于叛徒告密,7月23日晚区委正在开会时,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包围上来。张维舟当机立断,指挥同志们钻地洞,他和褚殿保负责突围。当他们冲出胡同口时,伪军队长孟庆智骑着毛驴倒背着匣枪就来到了他的面前,张维舟举枪想打死他,孟庆智因为来不及掏枪,就急忙摆手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村西村东都被堵住了,快向北跑。”因当时正在做瓦解伪军的工作,张维舟就放了孟庆智向北突围。结果,刚冲出村口就遭到敌人两面交叉火力攻击。褚殿保中弹身亡,张维舟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鬼子兵把张维舟的尸体拉到村东大场中,当着全村老百姓面用菜刀砍下他的头颅,后又在威县城门楼上悬挂七天以威吓抗日军民。 张维舟牺牲后,清江县委、县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抗日英雄”,他的乡亲们称他为“虎胆英雄”。
舅老爷潘子清在老家河北参加抗日战争,在野战军二纵六旅十八团又先后参加了羊山战斗、广府县战斗、邯郸战役、安阳战役、大别山战役、定陶战役、聊城战役、南阳槽头山战斗、西南作战、禹城战斗、河南邓县玉皇阁战斗、卧牛山老河口战斗、河南柳村镇战斗、花冈战斗等战役。和潘子清有关的冀南军区改编成纵队的有28团改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第六旅十八团和第19团改编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第六旅第十六团。
28团后记:该团前身为冀指6分区运河支队,李开道任支队长、王新任政委。1945年7月由故城、枣(强)南、武城三县游击大队组成冀指6分区运河支队,8月与六分区武城反攻营合编组成6分区28团,李开道任团长、王新任政委,隶属六军分区和冀南前方指挥部第七梯队领导。9月扩为大团,10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杜周支队28团,11月改二纵六旅十八团,李开道任团长,王新任政委,张忠耀任副团长,孙济云任参谋长,向茂森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2月,全部脱离二军分区,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内战爆发,王新和团长李开道率十八团随军南下,转战冀鲁豫。9月,十八团参加了定陶战役,协同十六团等部队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师。10月,又参加了鄄(城)南包围战。十八团和十六团共同担任围攻东西富村敌一个团的任务。十八团由村南突入,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很快打乱了敌人的防御体系,敌军仓惶逃跑,十八团向敌纵深猛插,将敌榴弹炮营截获,首次缴获美造榴弹炮5门。是年底至翌年初,十八团又参加了巨(野)金(乡)鱼(台)战役。此役胜利结束后,随纵队移驻黄河以北休整。
1947年6月李开道、王新带领部队参加南征, 1947年6月30日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发起了鲁西南战役。王新率十八团参加解放曹县的战斗之后,协同兄弟部队攻歼羊山集之敌。在战斗中,十八团担任主攻羊山街的战斗任务,全团指战员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连续攻占敌地堡、房屋,和兄弟部队一起将敌六十六师师部包围歼灭,十八团生俘其师长宋瑞珂。战后二纵首长给十八团记集体大功一次。接着,十八团随主力挺进大别山,开辟敌后根据地。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十八团由大别山西麓北渡淮河向息县方向开进,参加了阻击国民党李延年兵团北援的战斗。激战10昼夜,挡住了敌人,为主力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条件。淮海战役胜利后,1949年1月全军统一编制番号,编为十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李开道、张磊部),王新任二十九师政治部主任。4月,二十九师参加了渡江战役,他协助师长周发田,率三个团组成前方指挥所,从安庆附近强渡长江。过江后,歼敌安徽保安第三旅,又千里追歼逃敌,挺进到浙赣线。8月,二十九师奉命向大西南进军。10月,参加了成都战役。战役结束后,二十九师进驻川南。1950年1月,王新任川南军区内江军分区副政委兼内江地委副书记。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宣教工作和群众工作,抽调军队干部健全地方党政组织和建立地方武装,剿匪反霸,开辟农村工作,恢复和发展生产,担负起战斗队和工作队的双重任务。1951年1月,王新任十五军二十九师副政委,3月,任师政委。参加抗美援朝后,他和师长张显杨率师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先后经历大小战斗170余次,歼敌17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全师指战员英勇善战,当年的武城县大队基干连后被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九连。1952年10月,在朝鲜的一次战斗中,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该九连战士邱少云身燃烈火,为严守军纪壮烈牺牲,保障了战斗的胜利,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光荣称号,为朝鲜的自由独立和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
第十六团是在冀南运东地区发展壮大的,有着运东子弟兵的基因和血脉。 第十六团前身是1937年末由濮阳地区抗日武装组建的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1938年6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后与第三支队合并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支队,1938年11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七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团,1939年3月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八支队仍为第三团,同年秋冬之间所在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一团。一九四○年六月上旬,冀南军区部队进行改编,东纵第一团编为新编第七旅(兼第四军分区)第十九团,团长李定灼,政委周发田。这是第十九团番号的正式开始,部队活动在南宫、威县、广宗、临清一带。1942年6月编入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仍为第十九团,黄光霞任团长、周发田任政委,又称为冀南六军分区基干团(小团),1943年9月撤销团部,营连队直属第六军分区;1944年1月恢复团部,宋东旭任团长、王大华任政委,并兼卫东指挥部(属于冀指要求充实扩编的甲种团之一)。1945年1月曹丕堂任上团长恢复大团建制,7月曹丕堂任团长,王大华任政委,编为平汉纵队杜义德支队十九团,8月改称冀南军区第十九团,10月编为晋冀鲁豫二纵杜义德支队指挥,1945年11月4日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十六团,宋东旭任团长。该团于1946年3月脱离二军分区领导。 潘子清烈士为祖国的抗日战争、解放亊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他不为自己谋私利,只为祖国做奉献,他的奉献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
注:潘子清烈士在冀南行署清江县第一区,区公所一区区长先后共9位。潘子斌烈士(字佑武)等前7位区长牺牲后,1941年张维周烈士接任一区区长(1941-1943.7),王子卿任清江县一区区长(1943.8—1943.10)2025年2月17日于山东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