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70》「飘舞的剑」(7665辑)

晨间寄语
“先知先觉”者少有,我属于笨鸟后飞,有时写的东西,像是别人嚼过的“馍”,但我不觉得丢人。因为,先哲告诉我们,只有学而知之。
一位朋友问,你的《寄语》是提前写好的吗?非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我把《寄语》作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虽然已经习惯,却不敢怠慢。得事先储备,如日常里受到的一点启发、一件事的感想、某个时候的灵机一动、或突然冒出的一句话,把它记录下来,等等。我手机里收藏不少的图片、视频、小程序、包括新闻、广告、小说、朗诵、诗歌、散文、唱词诸如此类。犹如一句老人言:闲时捡起及时用。
我与朋友们一样,径历过许多,毕竟已是过眼云烟。人虽然都会有过辉煌,但一生多在平凡日子里。经历多了,也就看得淡了,所谓笑傲江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以老百姓的视觉,从中找到了许多想写、要写的题材、和内容。一段佳话、一个小故事,既独立存在,还有它的意义。
一个题图为“华裔小女孩看《花木兰》因不会说中文崩溃大哭”的视频吸引了我。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难过(英语)?
女孩:(英语)因为我是中国人,可我不会说中文,我算什么中国人啊。公公婆婆都说中文,可我们都不会说,我想像公公婆婆一样说话…。
小女孩哭得很伤心,甚至泣不成声。视频不像是刻意,而是装在家里的某个仰角上,被固定下来。小女孩年轻的母亲一脸茫然,也显得十分无奈的样子。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认同与小孩子的认知有很大差异,成年人可以随遇而安,而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会把差别的距离拉大,不同就是异类,异类了,老大的想不通,形如莫大的失落和错误,这是一种根的沉淀。人的种族有自己的母语,不被触碰没当回事,一旦激活,则被认知到心底里。我的家乡是少数民族地区,苗族人不认识苗文的是普遍。但是苗族小孩的咿呀学语,一定是从母语开始,汉文化是他们的第二语种,这是起码的传承形式。
“裔”字的注解之一,是指子孙后代,延续家族血脉。中华民族讲究追根溯源,之所以叫华裔,即表明彼是华人的后代,是中国人的种。我之所以翻版这段视频,是受小女孩的哭诉感动。小女孩认知是中国人,更以中国人的根显现本能。为是中国人而不会说中国话感到懊恼,同时让年轻的妈妈不知所措。我喜用人的觉悟来表明自身灵魂深处的感应,小女孩人虽小,但是作为中国人,值得思想并骄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有觉悟和良知,从每一个人、从娃娃做起。当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敢于挺直腰杆、拍着胸脯说:我是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时,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就永远立于不败的世界民族之林[抱拳][爱心][加油]!
新的一天,早安!
2025.3.14.
昨日跑了100多公里,今日还要继续,所以把《寄语》发早一些[OK][鼓掌]。


